2013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会长发言
2015/6/4 20:28:10

方李莉会长在2013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发言
尊敬的张荣华先生、费宗惠女士及各位会员,各位远道而来的外国学者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开完成这个闭幕式,我们为期三天的会议就结束了。在这里我首先要代表全体参会的学者,感谢主办单位,感谢张士闪副会长,因为他和他的团队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这次会议开的非常顺利而且大家的讨论也进行的非常深入,还要感谢在李修建秘书长带领下的学会秘书处的辛勤工作。另外,还要感谢费宗惠女士和张荣华先生的到来,他们推掉了去台湾的机会,到这里来为我们获奖的学者们颁奖,同时还要感谢各位著名学者的评议和所有会员的参与。我们的副会长们和常务理事们都有很多著名的学者,这是他们精彩的评议让我们的会议富有特点,也感谢刘铁梁先生的拔刀相助,从他的角度给我一个新的视野和一个很好的评议。另外,我还要感谢所有会员的积极参与,还要感谢留下来参加闭幕式的会员,能够坚持来听我们的总结。
  我们这次会议跟往届的会议最大的不一样是“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的设立,我觉得这既是有意而为之,又是顺其自然而为之的事情。因为学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需要有更高的要求来促进我们向前发展,也需要有更大的动力让我们把学术做的更好,而且我们也需要发现新的人才,让艺术人类学研究的人才不断涌现。所以,“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的设立也是势在必行、水到渠成的。那么“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的设立也确立了我们的研究目标与方向,这个研究目标和方向就是费孝通先生的四个字“从实求知”。理论联系实际,从摇椅上的研究走向田野的研究。
  我记得我以前跟费先生请教如何做人类学研究时,他从来不告诉我多少理论,而是让我到田野里去观察和学习。因为他认为,我们创造不出理论,理论本身就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于在我们的研究中,存在于在我们的实际考察中。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慧眼去发现,去找到其中的规律和道理,如果我们不做田野,我们永远只有别人的理论而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论。要想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论体系,必须要掌握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掌握最前沿的社会动态,所以田野考察是费先生生前最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我们今天的研究是要继承像费孝通先生等老一辈人类学家留给我们的传统,去继往开来。同时也希望通过奖励来激发学者们的研究热情及创造力,不断推出新人,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从这一点来讲,这一奖项的确立对于我们艺术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按惯例,在会议闭幕前,我要做一个简短的会议学术总结。事实上刚才各小组总结都已经总结得非常精彩,非常好了。所以,我在这里只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未必所有的文章都会提到,我只提到几篇我认为对自己有启发的文章。
每次会议,我们都有一个小组讨论有关艺术人类学的理论问题,因为没有理论的讨论我们就没有方向感,所以理论讨论是我们每一次艺术人类学会上的重中之重。这次参与理论讨论的都是一些非常重要的学者,在这里我们很有幸请到了荷兰莱顿大学的范·丹姆先生,他是有关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的大家,尤其是在审美人类学方面是世界性的权威学者。他的发言题目是“审美人类学研究的沿革、方法、目标”。在发言中,他介绍了国际审美人类学的发展沿革以及当今国际审美人类学的前沿研究,尤其侧重介绍了当今国际学术界对审美的研,我觉得这些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讲到了全球视野,谈到了审美人类学的跨文化对话。他认为,艺术人类学有两个方面对人的审美经验的认识有启发。一方面,是认为人的审美具有一致性,因为生物的一致性,心智的一致性,导致了人类审美的一致性。因为只要是人,就有同样的感觉,有同样的认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