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易扉:1990年代以来国外西藏艺术理论研究述评
2011/11/30 8:54:47

1990年代以来国外西藏艺术理论研究述评
罗易扉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29)
摘 要: 西藏具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仅选取1990年代以来国外西藏艺术理论研究作一综述。主要以方法论为分类依据,根据图像学、社会学、考古学及宗教学等不同的方法论归类述评,反映20年来西藏艺术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展现西藏艺术研究中重要理论与方法。
关键词: 综述;西藏;艺术理论;研究论著;方法论
分类号:J19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1)03-0063-9
西藏具有丰富的艺术遗产。关于艺术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化倾向。近年来,国外学者不仅采用了图像学、社会学以及考古学方法,同时也采用历史学甚至文学的形式来研究西藏艺术,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视角,比如通过研究西藏本土以及域外关系的语境考察西藏艺术。本文集中综述了1990年代以来的英文代表论著,主要通过学者所运用的方法论来进行分类述及。
奥地利美术史家李格尔认为,艺术如同植物一样,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艺术具有不同的风格。西藏,这块土地,一直以来与“神秘”、“纯净”这样的语汇想链接,亦生长出别样韵味的艺术。西藏艺术可谓奇花异葩,其中视觉艺术颇为鲜丽。西藏具有丰富的艺术遗产,西藏艺术不但用视觉图像描绘了释迦牟尼佛的历史,还描摹了罗汉等不同宗教宗族创始人的历史。图像描绘出这些超凡脱俗的生命,在图像中采用不同形式展现佛、菩萨、女性神以及守护神。关注西藏艺术是一种自我救赎的旅程,神这个抽象的符号特质,在图像中成为存在,体现了人类特质,即慈悲、智慧、精神以及其他心灵现象。于是,在图像中,这些神灵不再是抽象的存在,而成为另一种实际的存在。西藏艺术亦体现出浓郁的装饰感,装饰在这里不仅仅为了单纯的颜色和构图的绚丽,而是体现了虔诚的宗教感,在斑斓的图像中复制宗教的偶像、主题和信条。西藏艺术在这种意义上不是那种毫无章法的神启的结果,而是一种心灵神圣幻想和辅助冥想的通道。
一、图像学中的西藏艺术
20世纪上半叶,西方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图像学(Iconology)的研究方法,德裔美国学者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把美术史由图像的考据转变为对艺术作品的阐释,关注艺术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因此,在西藏艺术视觉研究中,图像学方法成为中外学者研究西藏视觉艺术的重要方法,他们对西藏绘画、唐卡、影像等视觉艺术进行图像学分析。其中洛克什•钱德拉、罗伯特•比尔、达嘉仁波切、罗伯特•瑟曼、爱利斯•格蒂、巴达恰利亚、图齐、聂•道格拉斯、史蒂芬•科萨克、珍妮•卡西•辛格、罗伯特•林诺斯等学者是运用图像学对西藏视觉艺术进行研究,将西藏艺术置入文化的语境中进行真实而生动的诠释的代表。
印度学者洛克什•钱德拉(Lokesh Chandra)对佛教图像做了大量系统研究,其近年出版的12卷本《佛教图像辞典》[1]是研究西藏视觉艺术的重要著作。他的研究资料全面,涵盖了南亚、中国西藏、中国内地、日本等地的图像文献及文字文献,他运用具有纪年意义考古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关于佛教图像的地区、时间体系的构架。同样,其著作《西藏艺术》[2]也是关于西藏视觉艺术的经典著作。钱德拉将《西藏艺术》分为十个部分进行详细分析①,即前言——献给西藏艺术;西藏:沉默的空间和土地;佛;菩萨;女神;密宗和曼荼罗;佛师,神秘主义者和国王;唐卡;佛塔;守护神。作者采用图像学对这些门类的视觉图像展开研究,解释这些不同身份人物图像背后的宗教和社会意义。钱德拉关于藏传佛教图像的著作还有《藏传佛教诸佛、菩萨及其他神像图像志:一个独特的万神殿》。[3]这是对于西藏佛、菩萨以及神明作出的图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