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光:“田野民俗课堂演述”实训与民族地区民俗学教学改革
2011/12/1 21:19:02

“田野民俗课堂演述”实训
与民族地区民俗学教学改革
黄龙光
一.国内外民俗学教学现状
目前,国外民俗学的教学,由于学科建立历史悠久,相应地其民俗学教育教学比较成熟。因学生人数较少,加之教育教学资源相对丰富,各种技术条件成熟,强调与研究性田野调查相结合而进行,重在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国内民俗学专业因面临就业等现实问题,目前还没有本科阶段教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与其它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生教学相似,基本上采用讨论课(Seminar)的方式。教师按教学计划,指导学生阅读指定书目后,在课堂陈述读后理解,教师点评及进行相关讨论。这样,能有效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其在学理上思维养成及论述能力。民俗学概论作为高校人文社科公共选修课,以及中文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长期以来其教学模式比较单一,要么沦为民俗概论课,在一定程度上将民俗文化与民俗语境剥离开来,要么脱离民俗学的实践性课程特征,单纯蜕变为民俗知识普及型课程,与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不相适应。由于区位、资源、资金等种种条件限制,本、专科仍然一律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即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式知识讲授为主。这种传统常规教学模式,不符合民俗文化活形态生发和操演的客观事实。
课堂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空间,是讲授相关课程知识、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场所,更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对话交流的重要空间。民俗学课程包涵的内容异常丰富,囊括了生产生活、社会组织、人生礼仪、口头民俗、信仰民俗等,在具体讲授中要么难以全面地展示民俗文化,要么学生难以对民俗文化的活态性和真实性,有切身体悟和身体实践。纵观目前民俗学概论课课堂教学,一方面是花费大量时间生硬讲述民俗文化,结果未能达到生动展示中国民俗文化全貌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是缺失了对民俗学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特别是对学生初级田野调查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近年来,随着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理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反思,并创造性地进行既重视民俗学理论介绍、民俗知识讲授,又强调实训民俗学田野调查能力的教学改革尝试。
二.“田野民俗课堂演述”实训的可行性
“田野民俗课堂演述”实训教学改革,出于思考改进当前高校民俗学教学的不足和弊端的目的,根据民俗学概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以及民俗文化的真实性和可感受性,尝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堂与田野有机联系起来,重视学生主体的体验式、研究性学习。
尝试“田野民俗课堂演述”实训教改,有以下可行性:首先,当前国内外民俗学界最新的理论反思成果,为实施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民俗研究对象的重新界定,从过去的精神层面涵括到包括物质民俗、制度民俗在内的较大范畴。具体民俗的文化涵义和社会功能,生成于民俗的真实语境。语境成为口头艺术表演理论(performance theory)成立的逻辑原点。当代民俗研究,已从书面文本的单向度梳理式研究,发展到要走出书斋,步入田野,参与观察。民俗学是一门“感受之学”,不仅是民俗心理的探寻,更是身体的体验。这些理论反思的成果,不仅推动了民俗学学科的自身发展,也为民俗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考方向及实施路径。其次,民族地区高校位于多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厚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优势。民族地区高校,除了要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传播统一的主流普世性知识,同时应有文化自觉意识,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民族文化传统。2005年12月,由玉溪师范学院倡导发起的“湄公河次区域高校学术联盟”成立,中国、泰国、缅甸、老挝多所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积极响应并参与,共同探讨民族文化与区域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