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瓷文化丛”视角中的景德镇民窑研究
2009/4/20 9:49:38

“瓷文化丛”视角中的景德镇民窑研究
——《景德镇民窑》序言 
一、最初的想法
对景德镇民窑研究的最早初衷是,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93年—1996年),为了对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是因为看到由于现代化的浸染,一些传统的手工艺文化正在迅速消失,因此,当时还带着一种抢救和整理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想法,在导师田自秉先生的指导下,我选择了自己较为熟悉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艺作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当时的想法只是打算做一个详尽的调查报告,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准备些论据和积累点素材。但当我深入下去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广阔而丰富的研究天地。这些由社会最低层的手艺人们所创造的下层文化(他们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行业组织、行业法规、行业语言、师祖崇拜等)和艺术(他们所制作的器物、喜用的装饰题材和绘制手段、对艺术语言符号的把握、其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以及其是怎样将艺术和生活、市场相连接,并产生一种互动和互相协调的关系等),常常受到忽视或者根本得不到承认。但这恰恰是属于人类根部的、推动着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具生命感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产生精英文化和艺术的基础,是非常值得挖掘和研究的文化艺术宝库。正因为这些想法才开始有了这本书的构架,同时也开始了长达八、九年时间断断续续的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的工作。
1996年4月,我到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做博士后,在那里又花了近二年时间的整理和修改。当然,最后的完成则是在我博士后出站,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以后。总之,这本书的研究过程跨越了我的两个学习阶段和所经历的两所大学的两种不同学科的教育背景,使它一开始就具有了其所需要的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各种因素。
二、景德镇民窑概述
在整个陶瓷制作过程中,入窑烧造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为了显示其重要性,陶瓷业又往往又被称为窑业。景德镇民窑业也就是指手工业时期的景德镇的民营陶瓷手工业,它是相对于官窑而存在的一种称呼。
在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历史中,从宋开始就一直有官窑、民窑之分,但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即官营陶瓷手工业工场),是在明以后才开始建立的,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景德镇才逐渐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制瓷中心。尽管官窑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论历史之悠久、服务对象之广泛、技术之丰富、市场之广阔等,那还是当数民窑业。特别是明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兴起,海内外陶瓷市场不断扩大,而这些进入市场的商品瓷的制造者们正是景德镇众多的、富有各种不同特色的民窑,这些民窑业中的工匠们不仅制作出了曾名噪一时的景德镇瓷器,同时还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和行业文化。当然在研究景德镇民窑业的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忽视其和官窑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长期以来官、民窑中的工匠们也是相互流动和相互替换的,所以它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支持和相互推动。
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它们都属于传统的手工业,都是农业时代的产物,是一种过去式,对于它们的叙述,实际上就是对一段已经过去了的历史的叙述。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在其《历史的观念》一书中写道:“历史的过去不像已经死去的自然的过去,而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1]。历史就像一条河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了解历史就决不是“通过知觉就可以从经验上领会的”,而是必须要在“自己的心中重演过去”[2]。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正是这样不断地一遍遍地在自己的心中重演着那已过去了的,或许已被淡忘了的景德镇民窑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