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峰:国外艺术学:前史、诞生与发展
2012/1/10 16:40:29
国外艺术学:前史、诞生与发展 
李心峰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杭州)1999年04期第139~146页
【作者简介】李心峰,男,1958 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艺术学在国外的历史发展基本过程,将它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艺术学诞生之前的“前史阶段”;艺术学的诞生时期;“一般艺术学”的提出及其国际化阶段;二战以后的当代艺术学多极化发展阶段。
【关 键 词】艺术学/一般艺术学/“前史”/国际化/多极化
 
>一、艺术学的前史>
在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于十九世纪下半叶问世之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关于艺术的或零散、或已具有一定理论形态的学说并不鲜见。仅就西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两千多年的艺术学说史而言,关于艺术的思想资料、学说、流派,可以说是十分丰富的。甚至早在柏拉图之前,西方就已存在着关于艺术的宝贵思想资料,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九位缪斯女神所象征的艺术系统;古代一些哲学家关于艺术的零星言论的记载等等。我们不妨将这段漫长的历史过程称为艺术学的“前史”时期。
对这一漫长的前史时期,我不想事无巨细地罗列有关艺术的一切思想资料,而只想选取一些典型的材料,划出几个阶段,略作评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及近代早期有关艺术的学说、理论中,大量存在的是关于具体艺术门类的理论(如诗学、画论、音乐论等)和关于个别、具体艺术现象的评论。由于它们思考的对象的规模往往不具备艺术世界的整体性和一般性,这里均不准备考虑在内。本文作为艺术学前史的思想资料,主要指那些对艺术的一般本质、特性、功能、规律及艺术间相互联系、艺术的系统性等带有全局性和普遍性问题的思考和阐释。
1.古希腊—罗马时代关于各种艺术内在联系的思想
正如罗素所说:柏拉图以其著名的“理念论”,成为“要解决迄今仍未解决的共相问题的开山的尝试”(注: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43页。)。他对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探讨,可以说是他对哲学、逻辑学最大贡献之一。柏拉图关于艺术的零散的议论之所以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也是因为其中贯穿着这种个别与一般的思想,从而在艺术思想史上较早地明确提出了各种艺术内在联系的思想。首先,他指出了各种艺术的统一性、一般性;第二,他还对这种一般性质作了理论概括。这些均为后人探讨艺术的统一性、系统性及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本质特性等提供了最初的参照。虽然他并未能提出近代意义上的“艺术”的一般概念,也未能对艺术的范围作出划分,但他谈论艺术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富有鲜活的生命力。
柏拉图关于艺术世界内在联系的思想在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那里,变得更为明晰、具体、系统。亚里士多德的艺术学说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他更为明确地指出了艺术的内在统一性,并给艺术划出了特有的领域,为这个领域赋予了专用的名称。他在《诗学》第一章中指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在《物理学》中,他指出:“一般地说来,技艺一部分是完成自然不能完成的东西,一部分是模仿自然。”(注:亚里士多德:《物理学》,转引自《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56页。)这里,完成自然所不能完成的东西,指的是手工技术; 模仿自然的技术,即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由此可见,他将诸艺术的统一性归之于模仿,并认为艺术乃是整个技术(技艺)中的一种既模仿的技术。这就是他为艺术划出的领域,也是他给艺术世界的命名。
第二,他对艺术世界内部的分类制定了系统的原则。这种原则至今仍是艺术分类研究中不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