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姆 G·罗伊:审美认同、种族与美国民间音乐
2012/1/17 20:49:50

审美认同、种族与美国民间音乐
威廉姆 G·罗伊 尹庆红译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审美认同的概念来探究音乐类型、社会运动与种族认同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美国,美国的民间音乐在某个时期会破坏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绝对边界,而在另一个时期又强化了这种边界。审美认同是艺术类型与社会群体的文化结盟,借助这种结盟,群体就会感觉到某种艺术类型是代表了“我们的”或者“他们的”艺术、音乐和文学。这样,艺术类型的边界就成了社会的边界。民间音乐颠覆了艺术类型与社会边界的这种常规关系。民间音乐总是一些“他者”的文化,或者是种族的、地区的、阶级的文化,或者是民族的文化。在被叫作民间音乐之前,美国的本土音乐更多的体现了种族的完整性而不是其社会性,它是占支配地位的欧洲音乐和主要受非洲音乐影响的音乐相互混合的产物,但是又很好的表现了这两者。在商业唱片时代之前,黑人和白人音乐家们唱着同样的音乐,相互学习歌唱技巧和歌曲,并且共享一个表演的社会空间。民间音乐的概念是由学术精英创造出来的,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后期,有组织的左派把它当作一个文化事业时,它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无论是学术精英还是政治活动家都将艺术类型建构成另一种种族化的艺术类型,而商业唱片工业又以“种族唱片”和“山地音乐”将之双重化。在那个特定的种族极端化的时代,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和他们的同盟者非常有意识的使用民间音乐作为一种加强种族团结的工具。由于麦卡锡主义的压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民间音乐作为种族统一的类型而得到复兴,但迅速被白人化了。为什么民间音乐的复兴与白人有关,我的解释是有三个因素:连续商业化的种族遗产,新左派不能象老左派那样有效地通过文化设施来控制音乐;在某个时候,当黑人努力要进入白人中产阶级青年所抵制的体制中时,一种把民间音乐理解为“他者”音乐的文化动力。
【关键词】:文化;音乐社会学; 民间音乐;社会运动; 种族; 认同;审美
文化社会学预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审美类型之间的边界与群体之间的社会边界是相对应的。通过一种主要的机制,这种对应关系就起作用,群体声称某种类型是属于他们的,并且将他们的群体身份与“他们的”艺术类型的审美标准联系起来。民间音乐为社会与文化边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特殊的问题,因为当民间音乐成为巩固群体间的社会边界的首选工具时,没有人声称它是“民间的”。那些用民间音乐来巩固边界的人,所使用的音乐却不是他们自己的音乐。在美国社会,由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一种社会边界总是种族的边界。本文将探讨种族的审美认同与美国民间音乐的建构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审视民间音乐的种族认同在黑人和白人之间是怎样通过转换来回应音乐生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和音乐制度的影响。美国的民间音乐经历了种族认同的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民间音乐的概念是在欧洲民族化进程中被发明出来的,主要是美国的白人央格鲁-萨克逊人在使用。然后在1930年代,它以“人民的音乐”的形式转变成左翼的一项政治事业,具有明确的双重种族的角色。最后,60年代的民间复兴,尽管它与民权运动有着密切联系,还是转化为对央格鲁-萨克逊人的认同。这是一个特殊挑战,因为民间音乐松散的定义已经使它完全从“民间”自身所演唱的环境中分离出来。
审美认同通常是在自我意识的文化计划中被构建出来的。可识别的民众群体有意地通过巩固或侵蚀音乐类型之间的边界来结盟和颠覆社会的边界。其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意图,文化的冲动激发了他们的行动,或者在社会关系的结构中,审美活动得以产生。既然这样,存在于那些从事创造民间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