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述论
2012/3/2 13:18:00
第10 卷第4 期
2011 年8 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4
Aug. 2011
【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持人:方李莉
[收稿日期] 2011206228
[作者简介] 方李莉(19562) ,女,江西景德镇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
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述论
方李莉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摘 要] 许多人类学家认识到,艺术史能够为人类学家提供一种视野,即将艺术品视为观看的物化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各异的面貌。时至今日,艺术学不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象牙塔中,认为艺术与日常生活无关,与民众的行为及社会的互动无关,只是一些高雅圈子里的为艺术而艺术的产物。艺术的研究需要人类学的视角及养分。文章分别从后代主义思潮下的艺术人类学发展、艺术人类学理论、艺术民族志观点,概要描述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理论命题、艺术人类学方法论的创新实践,以及对当前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西方艺术人类学;艺术民族志
[中图分类号] J0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973 (2011) 0420100209
On the Western Art Anthropology in the Context of Post2modernism
FAN G Li2li
( The ChineseNationalAcademy of Art s , Beijing 100029 , China)
Abstract :Many ant hropologist s al so recognize that art history can provide a vision for t he
ant hropologist . It is about taking art as a materialized way of viewing , and showing different
faces in different cult ures and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Nowadays , Art s is no longer enclosed
in their small ivory tower , and doesn’t think everyday life t hat has nothing to do wit h art , people
’s behavio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have not hing to do it also , but some of the elegant circles of art
for art’s product . The researches on Art need ant hropological per spective and it s nut rient s.
Key words : Post2modernism ; Western Art Ant hropology ; Art Ethnograp hy
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和国际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有着许多共同的课题,以及共同的关注点。都是建立在共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背景下的,如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等,同时也是建立在当今国际人类学和艺术学的学科定义以及研究角度与研究视野的转向等基础上的。我们认识到,尽管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和本土化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必须对西方最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动向要有所了解,为此,笔者在这里试图通过介绍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西方艺术人类学的最新研究,从而推动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向前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艺术人类学的发展
尽管艺术在人类学所研究的“异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在人类学研究的早期,有关专门讨论艺术的著作并不太多。当人类学家关注100由技巧娴熟的手工艺人制作的非功利或并不排除功利目的的东西时,他们倾向于研究它们在制造与支持一个社会的深层概念结构时所起的社会功能与虚构作用。进而,他们的这种研究结果,在研究诸如亲属结构,交换机制或祭祀仪式等文化产品时同样可以得到确证。① 列维- 斯特劳斯亦是如此,他对比了由西北太平洋沿海诸民族制造的面具形式及图像特征,以期辨明其社会条件与社会关系,他的这一研究令人瞩目,不过他也忽视了这些面具作为艺术品的力量或效能[1 ] 。以往的人类学家之所以忽视艺术品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