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艺术如何拯救灵魂荒芜
2012/3/5 9:56:21
进了城的农民工,不仅物质是贫乏的,精神也是贫乏的。他们只是每天干活和劳动的人。他们的业余生活成了空白,空白的业余生活会造成苍白的灵魂
农民工艺术是草根艺术吗
已红遍大江南北的两位农民工旭日阳刚, 他们曾在租来的简陋的房间里,打着赤膊,叼着烟,唱着“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这样的一首《春天里》,引发了多少饱含着热泪的同情心,同时也引发了许多人的讨论和关注。
·
歌唱者是农民工,但农民工的艺术就一定是草根艺术吗?
百度上有关草根艺术的定义是:“草根艺术源于英语原文中草根(grassroots)这个单词,指的是来源于社会基层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由人民大众而非专业人士创建的一种艺术形式。”
看了这个定义,我们知道了草根艺术是一个外来语,它首先是与社会底层有关系,其次是与城市有关系。为什么这样说?按笔者的理解,在农村,艺术总是与节日庆典、人生仪礼、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的,很少有纯粹的只供娱乐与欣赏所用的艺术。而将艺术和生活及民俗宗教脱离开来,让其成为只供欣赏和娱乐的纯艺术,是商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由城市化和商业化产生的艺术,实际上就是市民艺术。当然,在传统的城市里,除市民艺术外还有皇家艺术和精英艺术。笔者认为所谓的草根艺术就是城市普通市民的艺术,它来自于城市的基层社会,而不是农村的基层社会。
这种来自社会基层的市民艺术,不仅发生在国外,也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社会。中国草根的市民艺术应该是从宋元时期开始的,那时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批商业化的城市,市民阶层的人数急剧增加,而商业化的城市需要商业化的可供消费的世俗化艺术的兴起。所以,当时各城市中都出现了专供民间艺术演出的固定场所,这种场所被称为“瓦舍”。瓦舍里有由栏杆分出若干演出的区域,供各种技艺进行表演,这些技艺就称作“栏杆艺术”。“瓦子”或“瓦市”与唐代“教坊”不同,后者直接隶属于皇朝官府,而前者则作为民间聚会场所,云集各种职业艺人:专于不同题材(历史故事、言情故事、侠义故事、宗教故事等等)的说书人、有音乐伴奏的哑剧演员、演奏艺人及歌手、木偶戏表演者、耍动物者、皮影戏演员、口技表演……
城市成为新的世俗化市民艺术形式的诞生地,而这种新的世俗化的市民艺术形式与精英的雅艺术形式并行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城市艺术传统。如果按这样的理解,农村的艺术大都是神圣化的、功能性的和非商品性的。城市的草根艺术大都是世俗化的、娱乐性的和商品性的。
笔者之所以要讨论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想告诉大家,旭日阳刚虽然是农民工,但他们的身份已不是农民,他们的艺术也不再是农民艺术。他们在城市工作,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艺术也是市民艺术的一部分。市民艺术有上层的精英艺术,也有下层的草根艺术,而他们是城市中最底层的民众之一,他们的艺术自然也就成为了城市的草根艺术了。
如何关注城市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只要是人就需要艺术,需要精神享受,但进了城的农民工,不仅物质是贫乏的,精神也是贫乏的。进了城的农民们,成了没有文化的人,没有艺术细胞的人,他们只是每天干活和劳动的人。他们的业余生活成了空白,空白的业余生活会造成苍白的灵魂。
离了乡的农民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融入不了城市。城市里有艺术,但城市的艺术在高档的音乐厅里,在庄严的美术馆里,那是精英们出入的地方,和农民工们的生活没有关系,农民工成了被艺术遗忘的人。
现在旭日阳刚找到了他们表现艺术的地方,那就是地下街道和地铁之间的通道,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的歌唱,偶尔还能得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