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古籍纳入非遗保护
2012/3/5 10:14:33
应将古籍纳入“非遗”保护 方李莉 《 中华读书报 》( 2011年08月31日 19 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深入,不仅应该对其进行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还必须对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挖掘,说清楚其的历史源渊和来龙去脉,从而做到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来历发展及深刻的文化核心。
关注该问题探讨的源起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由文化部举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有关“中华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座谈会”。这次会议的倡导者是国家图书馆,其现任馆长周和平先生,他曾担任文化部的副部长并分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对非遗的保护工作有着很深的思考。会议的推动者是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所以,会议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司长马文辉先生主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口头传承的活态的传统文化,与“中华典籍”有什么关系?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将起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这个座谈会所引发的讨论将会促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在会议休息的途中,笔者遇到了马文辉司长,匆匆地和他聊了几句,他认为,将古籍的保护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非常重要,这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没有提出来的,而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出的保护方法。
他的短短几句话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在这里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典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典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应该保护什么?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印刷术的技艺,中国传统笔墨纸张的技艺,还有许多珍贵典籍的善本的保护。
但笔者认为,其实这些都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典籍中所承载的内容,一本本的典籍是物质的,但其所承载的内容却是非物质的。这些非物质的内容承载的是中国三千年的历史。但这些历史记载和我们今天要保护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什么样的关系?这就是下面笔者想讨论的问题。
典籍的研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自己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三千多年的文明史,从甲骨文的纪录到今天的文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是任何国家都难以与之匹比的珍贵的财富。如果我们能够发掘它,利用它,和今天还存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结合起来,那么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推动中国的文化复兴,达到中国的文化自觉,进而做到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自强,就有了很深的研究根基。
为什么这样说?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经经历了八个年头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除活态传承外,保存的工作更是迫在眉睫。我们一方面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另一方面看到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也是不可抗拒的和不可避免的,因此,记录研究和整理的工作非常重要。所以,在今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纪念日里,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并列成为同一个主题。
但如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现成的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记录、去整理和去保存的,其也有一个逐步地去理解、认识和发掘的过程。
典籍在非物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是笔者在具体考察的过程中体会到的。过去我们常认为文献记载的精英文化和口头传授的民间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但通过长期的田野考察作业,笔者认为关系非常大。古人说:“礼失求诸野”,许多文献记载的历史文化及风俗,在精英阶层和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消失了,但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农村,却被保存了下来。我们今天看它是民间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