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
2012/8/27 10:29:09
内容摘要:艺术学学科升格为门类,需要具有一种理性、前瞻和战略的思想,借此契机理清艺术学领域的结构系统。它需要注意三种倾向,一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极限扩招”;二是继续沿用文学的学术框架和评估标准;三是仍然主要由理论家操纵和领导。因此,它应该形成以下的基本概念:创作能力是艺术学学科的主要学术标准;建立艺术学学科自身的术语体系;构建艺术学学科“同业评估”制度,并进行系统的改造及其设计,即需要加强与文学学科门类的联系、艺术教育强调分类管理和分层建设、学科和专业的交融与补充以及重视和扩大高级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门类、三种忧虑、基本概念、系统设计
一、升格门类后的三种忧虑
艺术学学科升格为门类,可谓喜忧参半。
喜的一面,众所周知,它经过了二十多年艺术学人的努力,终于调整了艺术学与文学“父子关系”颠倒的混乱状态,现在是艺术学与文学同为门类的“父子”平等关系,尽管还没有达到在学理上“父子”应有的隶属关系。如同仲呈祥所称:“这标志着21世纪中华民族在艺术上的高度自觉、充分自信,并且以此通向艺术自强。”[1]自然,由于艺术学在学科等级和序列的提升,艺术学的发展空间以及国家的资源配置和支持力度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对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也会形成广阔而厚重的艺术学学科支撑体系。
忧的一面,因为它出现在目前艺术学学科目标系统模糊以及艺术教育极度膨胀所带来的狂乱状态之中,艺术学学科升格为门类,有可能诱发一种激情以及冲动,从而加剧这种模糊以及狂乱状态,甚至使艺术学逐渐成为与艺术本体疏离乃至无关的学科门类。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会计、计算机等专业的极限扩招,从而使它们产生就业“堵塞”之后,艺术专业和法律、新闻、外国语言文学等专业成为二十一世纪新一波“极限扩招”的浪潮,而艺术专业尤甚。近十几年以来,艺术类专业招生人数“扩招”了近六十倍,而师资力量只增加了六倍,“目前学校之间搞排名,争资源成风,有些学校不顾学理基础,简单翻牌,纷纷成立艺术学院”,以至出现了“有畜牧业大学也要办影视专业的笑话。”[2]这些新办的艺术类二级学院和民办独立学院,一方面是师资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则是招生人数很大,一个班级动辄是上百人,教学质量缺乏基本的“学理基础”以及保障系统。
如此“极限扩招”的恶果已经出现端倪,前年我在北京参加招生工作,亲眼见到北京的一所师范大学学费高达四万一年的某独立二级学院,美术专业报名考生只有三十多名,而几乎是只要来考专业考试都能通过;还有一所理工科大学所属的电影学院,去年表演专业报名考生只有三百多人,而同样的招生人数,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要达到五、六千名考生;就业问题,自然也出现了“堵塞”现象,许多艺术类二级学院和民办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不得不考虑从事与艺术无关的行业。
高等艺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属性,那就是师徒式的传授方式。我在德国研修期间,访问过欧洲多所高等艺术院校,它们普遍的一个特点是“学生人数很少”和“小班教育的教学形式”。我在回国以后写的《论德国戏剧教育的“洪堡思想”以及启示》一文中总结道:“德国戏剧院校的小班教学形式,是符合戏剧教育规律的。戏剧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师徒式的教学形式是培养优质学生的重要前提。德国戏剧院校一般一、二百名学生,与中国许多艺术院校动辄五、六千名学生乃至上万名学生差异巨大,它虽然有着国情不同的因素,但是,大规模和大批量的戏剧院校学生人数,确实很难保证艺术教育的质量。德国戏剧院校能够培养出许多领袖性和引导性的艺术人才,而中国许多艺术院校也就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