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论新时期电影的色彩美学
2012/8/27 10:32:42
一、历史寓言和色彩图腾
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银幕影像发生了质的变化。自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以来,色彩变成了电影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表达手段。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色彩在电影创作中起着还原客观事物的写实作用。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深入,电影创作者逐渐发现了除了写实之外,色彩更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表意功能。创作者通过独具匠心的强调与夸张,对某些色彩进行刻意描述,从而起到烘托氛围、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等作用。通过对电影画面中色彩的组合,形成丰富的表意性以及哲学思考,还可以通过色彩的变化来结构电影,故而创作者通过对色彩的整体控制,可以使得电影形成完整的色彩风格和色彩文化。
中国彩色电影的创作从1948年由费穆导演、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开始。“文革”之前,创作者们通过探索掌握了彩色摄影的技术,而真正对于色彩在电影创作中深层作用的探索与尝试,则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创作。从1983年“第五代”的发轫之作《一个和八个》开始,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从电影的色彩风格变化来看,呈现出三个发展段落,即第五代的历史寓言和浓烈的色彩图腾、“第六代”的个人化叙事与灰色写实、全球化语境中的新世纪色彩神话。
“第五代”导演已经毫无争议地被认为是改写中国电影史的一代,其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既包括电影的所指层面,更包括对电影能指的本体探索。色彩运用的变化,即是“第五代”导演最为鲜明的美学标志之一。
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语言元素,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是晚于世界电影发展的。1948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彩色电影,而在此后三十年里,其发展仍然更多地集中于对技术的把握。安东尼奥尼1964年拍摄出的被誉为电影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的《红色沙漠》,对当时的中国电影几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对于电影色彩的革命,“第五代”导演跨出了第一步。1983年,张军钊导演、张艺谋和肖风摄影的作品《一个和八个》开启了“第五代”电影的先河,同时,也是中国电影人对于色彩作为电影的重要元素进行造型和表意的开始。在这之后涌现出的电影作品,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创作者对于色彩这一元素的探索,构成“第五代”特有的色彩图腾,改写了原本的影像造型美学。
《一个和八个》是“第五代”导演进入职业导演之后的首部作品,它有意识地通过色彩和影调的变化,构建出一种色彩蒙太奇体系。影片以大面积的黑色开场,中间又经历红色的情绪转变,以大面积的白色结束,如此影调和色彩的变化,表达出从沉重压抑到空灵纯洁的转化。其间大量的灰色以及大量隐于黑暗之中的人物的脸庞,制造出了一种抑郁的气氛。整部电影采用版画似的强烈黑白对比,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力量感。本片摄影对此有详细的美学思考,即运用版画般的黑、白对比,“要力求用最简单的色彩要素做最完善的表现,强调这种‘力之美’”,“外景、内景——避开所有的鲜艳色彩”,“画面选择——用大块面的黑、白来结构画面”,而且,“为造成黑、白对比产生的‘力之美’,本片的光线处理很简单——大反差”,“在内景中,运用房屋结构所造成的明暗光区;在外景中,运用强烈阳光下造成的亮面和阴影。”[1]
在视觉内容上,黑色主要是黑夜以及关押犯人的场所、刑场,白色大多用来描述天空和旷野,乃是一种简练和重复的大块面的色彩处理,红色则是与日军交战的火光,近结尾之处又出现了暖色,当杨芹儿和小狗子遭到日军的袭击之前,太阳光以一种暖调子照射在孩子身上,导演在电影完成台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