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景德镇与艺术家1910-2012
2012/9/10 14:09:23

景德镇与艺术家1910-2012
作者:方李莉
一、引言
在中国有一个词叫“北漂”,意思是很多年轻人抱着美好的梦想,到北京发展自己的事业,哪怕一时没有正式的工作,人们也愿意在这里漂着。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是年轻人梦想和灵感的孵化地。但现在人们可以听到一个新的单词叫“景漂”,也就是说,有许多毕业于各地美术学院的年轻学生们,年轻的艺术家们来到景德镇,在这里开设艺术和设计工作室,寻找着自己新的梦想。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古都,但今天它却以一种年轻的充满着新的生机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因为哪里有年青人哪里就有新的希望,哪里就有新的生命力。而景德镇新的希望和新的生命力来自哪里?这是值得探讨的,也是这次展览策划要表达的主题。
二、景德镇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 境地东接安徽休宁和本省婺源、德兴;南邻万年、弋阳;西连鄱阳;北与东北同安徽省的祁门毗连。市区距省会南昌249公里,距海岸线302公里[1]。景德镇四周属于丘陵地带,城区坐落在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中,周围群山环峙、一泓昌江水(见附图《景德镇行政区域图》)上溯安徽祁门,下接鄱阳湖,城区就在碧水涟漪的昌江两岸。江水穿城而过,还有南河环绕于东南,两河贯穿于两岸,形成三水环城之势。景德镇街市沿昌江由北向南呈一字形长龙阵,长达十三里。
景德镇四面环山,山里盛产木材,其以前的所属地浮梁县以及周围各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尤以松树、杉树为主要树种,而且长满了一种被当地人称为狼鸡草的蕨类,这些都是景德镇烧瓷、制瓷的主要燃料和材料。另外附近的麻仓山、高岭山、东乡、余干、乐平、星子、祁门等地都盛产瓷土、耐火土等制瓷原料,流经景德镇城区的昌江河,是景德镇城市的动脉,昌江下游河道水流平缓,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侵蚀较轻,河床也较稳定,河水含沙量甚微,冲淤现象不明显,故水质、水量都适宜于瓷业生产,除了东河、南河、西河、小北河、梅湖河、建溪河各条支流呈叶脉状分布,由东西分别流入外,还有五十多条小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见附图《景德镇市水系图》)。
这些以昌江为主流的大小河流,给景德镇的瓷业生产、销售、运输带来了许多方便。其一是确保了瓷业用水,河水不仅可供淘洗瓷土,而且可以利用流水落差作动力,装置水轮车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石。其二是提供了水上运输, 当年的昌江河可通木筏、木船,景德镇主要依靠它们输入制瓷原料、燃料、农副产品,运出陶瓷产品。
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盛旺所带来的繁荣富庶,历数百年不衰。 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对明代中晚期的景德镇有过生动形象的记述。他说:“天下窑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寝,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2]从王世懋短短的几句话中,我们看到了明中晚期景德镇的繁荣。瓷土的捶打声、烧造瓷器的冲天火光,使整个景德镇形同一个巨大的手工工场,一个震耳耀目的制瓷工地。1728年(雍正六年)督陶官唐英在回顾景德镇的盛况时,也曾说:“其人之居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3]
因为在历史上沿河置窑,沿窑成市,所以景德镇街市的走向与昌江的流向一致,由此向南,纵列式地发展。北起自观音阁,江南雄镇坊,经前街后街,至小港咀,直抵南河口。而东西之间,宽处一二公里,窄处仅0.5公里。呈一字长蛇阵,整个市区为不规则的长条形,完全是随着陶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并且也是工商业都市依靠水路运输而自然形成的明显特征。(清嘉庆景德镇街市图)
三、景德镇陶瓷历史
据历史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