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以六朝生活美学为例
2012/11/20 13:05:23
如何研究中国古代生活美学——以六朝生活美学为例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李修建
[摘要]最近几十年来,哲学界、史学界纷纷转向了对日常生活的研究,这一转向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就美学而言,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等议题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生活美学能否成为一个研究视角,以之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重新审视?本文将以六朝生活美学为例,对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研究的可行性展开探讨。相比传统的审美思想、审美范畴、审美文化研究,在研究范围上,生活美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了,它改变了此前的美学研究以文艺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举凡衣、食、住、行、休闲、文艺、民俗、时尚等关联人们生活的重要文化现象,皆可纳入。在研究方法上,除传统的史论结合、文献解读之外,可以借鉴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采取整体论的视角,将日常生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加以解读。如服散,作为六朝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是一种养生活动,它反映了士人生活观念的重要变更,还牵涉到士人日常的交游等等。其次,可以借鉴田野调查式的研究方法,对典型人物或典型文化现象进行个案研究,以局内人的眼光深入其内部,对个人生活史加以挖掘,探讨其中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生活美学;六朝;整体观;语境;实践
最近几十年来,日常生活成为学界共同关注的研究对象。20世纪,哲学界不乏对日常生活进行反思与批判者,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马克思主义对日常生活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如列斐弗尔、赫勒、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近些年来兴起的文化研究;在史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以往长时段、大跨度的宏观性历史研究方式进行了反思,出现了日常生活史、微观史学的研究,开始关注日常的、民众的、个体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领域;在美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有关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的探讨成为热点问题。凡此种种,构成了一种具有范式意义的日常生活研究转向。在这种转向的背后,体现出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哲学观念和历史观念的深刻变化。
本文所要关注的是,生活美学能否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新的视角?生活美学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上,与传统的美学研究相比,有何创新与独特之处?本文以六朝美学为例,对上述问题试做探讨。[1]
一、生活美学的研究对象
中国美学史的系统性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展开,三十年里成绩斐然,出版了大量著作。这些著作,依照理论取向和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种范式:一是审美思想史,如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先秦卷”和“魏晋南北朝卷”,敏泽的《中国美学思想史》等著作可为代表;二是审美范畴史,如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陈望衡的《中国古典美学史》、王振复主编的《中国美学范畴史》等是其典型;三是审美文化史,陈炎主编的《中国审美文化史》、许明主编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周来祥主编的《中华审美文化通史》堪称典范。前两种写法,都以哲学论著和文艺理论著作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的美学思想和范畴,属于形而上的研究,第三种写法,则提倡一种“大美学”,认为美学不惟研究思想史,应将文艺作品、器物、民俗、节日等纳入研究的视野,其研究取向介于道、器之间,将形而上和形而上结合了起来。[2]
顾名思义,生活美学史研究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但其研究对象并不像看上去地那样清晰。
首先要追问的是,我们研究的是谁的日常生活。宫廷的日常生活、士人的日常生活、市民的日常生活、民间的日常生活、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可能遵循着同样的哲学观念与时空观念,另一方面在表现形态上又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需要加以辨析,分而论之。就六朝而言,以庄园经济为基础的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