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日碧力戈:艺术与国运
2012/11/27 14:37:30

艺术与国运
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 200433)
摘 要: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但在社会、人文、美德等方面尚不能自称最强国。经济强大给国政奠定了基础,但经济不能代替国政,国家良治不足者,由强变弱,不能持续。国强靠“政经”,即发达的政治和经济;国运靠“生态”,即经济、社会、人文、美德之良性对转。国运呼唤强化良治,呼唤经济、社会、人文、美德之良性共生,而良治和“共生”可出自艺术生活。艺术生活即生活美学。
关键词:艺术;国运;良治;生活美学
心为物纲
“中国早已是经济大国”,这是妇孺皆知的老生常谈。最近据环球网记者引日本共同社报道,“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1]即中国的GDP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既然是世界GDP 第二强国,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成员似乎顺理成章,“国际社会有声音认为”,中国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为国际事务多出钱,多出力,多尽义务。但政府方面对此有保留意见,中国外交部政策司参赞、文稿办主任朱宏海表示“中国坚持发展中国家属性,所承担的国际责任不由某一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决定,而是由事情的是非曲直、中国的实际能力等共同决定。”[2]
从GDP看,按照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的数据,中国200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仅为2940美元,居世界第130位,划入下中等收入国家之列。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年人均GDP排名105位,同样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之列。[2]
此外,这位官员也谈到经济发展布局、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存在问题。不过,他的谈话仍然仅限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并不直接涉及社会、人文、美德等方面的问题,似乎有了“面包”,有了“牛奶”,“一切都会好的”。就是说,如果中国的人均GDP上去了,确实达到了“世界第二”,乃至“世界第一”,那么中国就是“强国”了,经济强国就是“强国”,“强国”当然就是发达国家。这样,“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后如何转型”也就是一个合理的设问。[3]富国如何转型是“业内”说法,有业内的精当,也有业内的局限。相比之下,费孝通先生留下的那句话寓意深远,超越了业内局限:人富了之后怎么办?[4](10)首先,国富不等于民富,“人均”不等于“人人”;其次,国富民富不等于自尊自信。
宋儒张载以易为造化,造化为气的“一阴一阳”的变易;“易即天道”。佛教以心为本,天地万物为幻妄,张载并不苟同,提出“先识造化”而后穷理、知性命的思想。[5]张载强调“由象识心,徇象丧心”,[6](24)即心如“语法”,体现在万象当中;万象变幻,法心如一。经济使国力强大,但强大的是物象,不是法心;财富只可用来炫耀外形,不能用来贯彻精神。“缘物违心”者,强而复衰,衰而幻灭。我们可以不同意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论说,但他的棋戏比喻却很到位。棋子的价值由它在棋盘上的位置决定,也取决于下棋的规则。[7] (128-129)我们把木头的棋子换成象牙的棋子,这种改变对于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假如我们减少或增加了棋子的数目,那么,这种改变就会深深影响到“棋法”。[7] (128-129)
就是说,制作棋子的材料不会影响棋法,不管棋子是用木头做还是用象牙做,或是用金子做、塑料做,都不会影响棋手对于棋法的运用,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竞技水平。这体现了“物”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