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姆:“艺术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艺术人类学
2012/11/27 14:38:16
“艺术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艺术人类学
(荷兰)威尔弗雷德·范·丹姆 著 关 祎 译
(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学系, 荷兰 莱顿市 95002300)
摘 要:艺术人类学的基本任务是记录全世界不同文化中的“艺术知识”。当不同人类群体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记录下来,并被放入各自文化语境中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对民族志数据进行比较,由此建立模型,并最终解释人们不同艺术观的相异与相似之处。
关键词:艺术知识;本土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人类学;民族志科学
某些时候,考古学家对人类学家一定十分妒忌。比如,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出现的时候。当考古学家考察一些没有文字记录、没有传承人的文化时,则更是如此,这些没有文字记录、没有传承人的文化至少还能向我们传达出一些手工艺品的“非物质”层面的信息以及它们的物质环境,而物质环境则是考古学家研究的出发点。在某文化体系中,手工艺品所蕴含的理念与信仰体系(或者说,整合于手工艺品之中的意义与情感之网)是无法通过考古研究被发掘出来的。然而,地方性价值观和地方性理念这些非物质体系对于全面理解物质材料(如,为什么制造它们,它们对于其制造者以及使用者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它们注定要完成怎样的使命,等等)却又至关重要。①
然而,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研究仍生活着的人们,他们通过对当地人进行访谈或者通过研究文化的口头传统或文字记录等方式,努力获取与物质对象(这里主要指艺术品)有关的文化知识和观念。这些人类学研究当然不仅局限于视觉艺术,还包括音乐、诗歌等。与艺术有关的本土知识与本土观念,包括艺术品、质地及其功用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它们称作“艺术知识”。某种文化的“艺术知识”往往存在于系统性的故事中,这种系统性的故事又是人们构建于艺术品之上的,能够在代际间传播。②因而,艺术知识也可以被看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关注人们对艺术品、艺术品创作、艺术品价值以及艺术品功用等的理解。 记录某一文化传统的艺术知识,可以说是任何完整的“艺术民族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对活态文化或社会中的艺术表述的科学研究。然而,对某一社会中与艺术相关的文化理念的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的记录,仍然十分不足。事实上,很多研究通常都只是深入的关注艺术知识的一个或若干个分论题。某种传统艺术的图像学研究或许就是艺术知识的分论题之一,主要关注的是作品的视觉内容要向当地观众传达怎样的涵义。创作一个艺术品所需要具备的物质以及技术知识可以说是艺术知识的另一个分论题。③另外,附着于某些特定的本土艺术行为之上的功能(例如,人们通过缝制或穿着某种特定服装,通过在特定场合进行舞蹈表演,通过为某个神龛雕塑神像等行为,达到某种目的)也是田野调查中“局内人”视角下的一个常见论题。④然而,以更多元的方法论为指导、更专门的关注某种文化传统自身的艺术观点或艺术理念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艺术的起源
那么,一个完整的艺术知识研究应包含哪些内容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所关注的社会或文化,因为在艺术方面,不同的文化强调不同的层面。同时,任何艺术知识的系统化研究都应该从关注起源开始。或许有人会问:有没有哪个文化传统,对其自身的艺术起源有一套自己的叙事体系?换句话说,是否有某个文化传统对艺术是如何产生的有自己的观点(例如,是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为了什么样的目的带来了艺术)?
例如,在某些本土知识中,艺术可能被认为是神赐予的礼物。在犹太基督教传统中,音乐被看作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它的功能之一是赞美其奉献者、犹太基督教信仰中的至上神灵。⑤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