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2/12/3 22:17:07

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入——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 李修建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大型的学术活动。2012年7月20日至23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联合主办了“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来自国内外的150余位学者,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调查个案研究、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此次会议共提交论文130余篇。本文举其大要,作一简要综述。
一、艺术人类学的理论探讨和方法论借鉴
20世纪70年代以来,艺术人类学研究在西方兴起,艺术成为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这一转变基于深刻的社会文化转型,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云南大学的何明在对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与非西方艺术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进行剖析之后,提出艺术人类学应该以艺术经验的建构为研究重点。他认为民族志、文化整体观和从实践出发的关系分析是三种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的艺术建构经验,二是艺术的社会文化建构经验。以此出发,研究的问题涉及到艺术边界、艺术圈子、艺术生产、艺术变迁和艺术交流等。山东大学的张士闪聚焦于中国的艺术学研究,他认为新时期(1978年)以来,中国艺术学研究发生了“田野转向”,出现了诸如艺术人类学、艺术民俗学、审美人类学、民俗艺术学等交叉学科。他以多年倡导并研究的艺术民俗学为中心,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思路:强调个体以艺术活动建构世界的能力;深入具体发生场域,对艺术活动进行整体研究;注重艺术民族志书写中的主体间性;提倡从个案出发、以小见大的研究策略。
一般而言,艺术人类学是以人类学方法研究当下的民族民间艺术。那么,艺术人类学能否对艺术史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在本次会议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方李莉以她多年从事的中国古代陶瓷史研究为例,回应了这一问题。她从艺术人类学吸取了一些独特的视角,关注文化传播与全球互动、民族融合与文化互动、官窑与民窑的互动、思想意识与技术革新等等因素对中国陶瓷史的影响等问题。她将研究重心放在对历代陶瓷美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形成的动因的描述上,并关注不同时期的思想意识系统、社会系统、技术系统、包括自然系统与信息系统在陶瓷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得出了一些新鲜的观点和结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修建同样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从物质文化、书写主体和时代思潮三个方面,对六朝时期书法艺术勃兴的原因进行了考察。他重点分析了六朝世族的经济能力、家族传承方式及其所任官职对书法艺术的促进作用。
此外,荷兰莱顿大学的威尔弗里德·范·丹姆从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的角度提出,艺术人类学的任务之一是记录遍布世界的不同文化之中的“艺术知识”,并对民族志数据进行比较,从而阐释不同文化中的民众看待艺术创作、艺术特性和艺术效果的差异性。上海交通大学的王杰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出,在美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中,引入当代人类学等实证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方法,诸如数量统计与分析、田野调查、精神分析方法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新方法,对于解决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外语学院的王毅同样论及了进行跨学科合作,进行艺术人类学与美学联姻的必要性的问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新研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是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关注重点,在本次会议上,有多位学者对非遗保护理论提出了新的思考。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的荻野昌弘从时间和身体的维度,对目前所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反思。他分析了日本的两种非遗保护制度——人间国宝制度和家元制度,认为这两种制度都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