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鹏飞: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问题、过程、反思
2013/1/10 8:53:51

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问题、过程、反思
谷鹏飞
内容提要晚清以降,西方近现代科学世界观逐渐替代中国传统天理世界观、中国传统浑整的知识系统被易以现代知识分化后的分科谱系、中国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现代性变迁所自然引发的现代教育体制与课程体系改革,分别从观念、知识、制度三个层面为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准备了条件。中国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因而也相应地表现为从观念话语、到知识谱系、再到学科体系的全面分离过程。然而,今天来看,这一分离本身并不都是积极的,亦潜藏着隐忧:它在使中国文艺学快速完成现代转型与学科独立的同时,也丧失了中国传统“诗文评”与“审美理论”作为浑整的知识形态时所自然蕴含的巨大现实生命根基与对社会意识形态所持有的审美超越性精神,后者正是中国文艺学在当代发展中亟须重新找回的东西。
在现代知识谱系与学科体制中,文艺学属于“文学”[1],美学属于“哲学”,二者从属于两个不同的一级学科。然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文艺学与美学获得这种彼此独立的地位都是较为晚近的事情。在西方,文艺学与美学的分离是与19世纪以来“批评”概念自身的演化联系在一起[2];而在中国,文艺学与美学的分离是近现代以来“西学东渐”浪潮与启蒙主义思潮合力作用的产物,它以中国传统的“诗文评”脱离其“审美理论”母体而向具有现代知识学特征的“文学理论”转型为标志,并继而表现为中国现代文艺学学科的诞生。
与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处于同一逻辑进程的是中国文艺学与美学学科的诞生,但二者并不同处于一个问题域:后者归于学术史,而前者则把学术史本身当作一种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文本加以解读,通过分析文本自身的理论谱系与话语逻辑,揭示文本建构过程中被刻意遮蔽的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使向来遭受禁蔽的文本本身的偏谬浮现出来,藉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这个角度看,单纯梳理从古代的“诗文评”到现代的文艺学(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只是完成了一般性的学术史清理工作[3],尚不能获得批判性反思和建构的资源,因为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以“诗论(话、品)”“文论(赋)”“赋论(概)”“曲论(概)”“乐论(记)”等多样形态存在的中国古代“诗文评”(文艺学),在现代性的学科建构及其命名过程中为什么要以舍弃自我审美属性的方式来完成现代性的转型?这种“舍弃”的动力机制何在?它对后世文艺学的发展产生了何种积极与消极影响?本文认为,对这些问题的批判性反思与清理,是解决今日文艺学发展症结、推进文艺学当代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

中国传统的“诗文评”是一种以对诗、文、词、赋等主要中国文学文体形态进行艺术赏鉴与文体批评的审美理论[4],中国传统的“审美理论”是一种以对诗、文、书、画等不同艺术形态进行品鉴赏析与理性抽绎的艺术哲学。广义而言的“审美理论”包含了“诗文评”。然而,前者在近现代以来发展为“文艺学”,后者在近现代以来发展为“美学”,并进而走向彻底的分离,主要归因于近现代以来“救亡图存”的文化心理成为全社会的一致鹄的,归因于启蒙主义思潮下“民主”与“科学”观念成为知识阶层的普遍诉求,归因于“西学东渐”浪潮下中国传统“诗文评”与“审美理论”本身融入社会与文化现代性的演递进程。这三方面的合力作用,直接引发了传统“诗文评”与“审美理论”的现代分离。
如所周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