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鹏飞: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与现代性的身份认同
2013/1/10 8:58:57
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与现代性的身份认同
谷鹏飞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摘 要]作为前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辅助形式,审美形式因其公共性精神本义而为上层阶级所据有;作为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主导形式,审美形式因其符号性价值而为人们所争夺。审美形式与身份认同由此呈现出如下递进关系:特定的社会群体通过特定的审美形式强化自己的群体属性,特定的审美形式经由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提升自己的符号价值,审美形式由此超出美学而进入政治哲学题域,成为现代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但惟礼器信仰的前现代身份认同夸耀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价值,舍弃其所蕴含的自然生命根基;惟形式扮饰的现代性身份认同高扬审美形式的符号性价值,忽略其所深潜的公共性精神本义,二者均导致身份认同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现代社会生存论视野内,重返审美形式的在体性属性和自然生命根源,凸显审美形式的自律-他律性,以此建构自我-他者型的身份认同模式。
[关 键 词]审美形式 公共性 现代性 身份认同
[作者简介]谷鹏飞(1975—),男,陕西榆林人,美学博士,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中文博士后流动站人员,主要从事哲学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
审美形式取代政治形式而成为身份认同的主导形式,一直被视为是现代性历史的标志性事件。法国大革命曾以激进的政治形式和“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宣言解构等级制度,淡化身份认同,成为现代性身份认同史上的转折点。现代社会也已在律法和道德双重意义上阻断前现代社会根据血统、门第、财产、权位而作的身份高低贵贱区别。而现代社会超越前现代社会进行身份认同的最大不同在于:现代社会舍弃审美形式源初的“礼器”功能与公共性价值而将其幻化为个体生存的形象扮饰。审美形式在前现代因拥有“礼器”功能和公共性价值而为上层阶级所垄断的状况,遂在现代社会进化主义历史观和消费主义幸福观牵引下泛化为单纯的时尚扮饰和可为人们自由争夺的资源。但人类审美文化发展史所反复表明的却是:审美形式先须超越单纯的符号所指和形象扮饰以体现更为基础的自然生存-生命根源和更为深潜的公共性精神本义,而后才能成为身份认同的理想媒介。因而舍弃后者的身份认同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危机。
本文将以审美形式的历史嬗变为考察中心,通过梳理审美形式与身份认同互为奥援的历史建构过程,揭示在现代性条件下审美形式之于现代人情感价值、生存位格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分析作为公共资源的审美形式所具有的天然正当性及其在现代性语境中面临的深层困境,最后将在一种生存价值论视野中,探索一种新的身份认同的可能。
一、审美形式:从美学到政治哲学
审美形式源于形式。从哲学的角度看,形式是人类通过外观把握实在、赋予实在以形象的产物,而审美形式则是人类赋予实在以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外化的结晶。从形式到审美形式,反映了人类简化世界和丰富自身的双重历史过程,其中既涵括了人类思维能力的逻辑发展,又体现了人类情感能力的形象操演。古代毕达哥拉斯曾以“数理形式”的观念第一次表达了一种素朴的自然主义审美形式观:“身体美确实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美因而就是数的和谐。[①]不同于毕达哥拉斯的自然主义审美形式观,德谟克利特赋予审美形式以精神内涵,认为“那些偶像穿戴和装饰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因此,“身体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②]德氏的这一思想后经苏格拉底而强化提升为一种伦理主义的审美形式观:“任何一件东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