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
2009/5/7 23:09:26

作为一个人类学分支学科,艺术人类学或人类学的艺术研究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与人类学学科理论的进展同步,也表现出了理论范式的转换。本文拟就这些范式转换及各种范式的侧重点进行初步的讨论,以冀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

在学术研究中,把分析的理论框架或者说认识学术问题的主要途径视为理论范式( paradigm)。托马斯·库恩( Thomas Kuhn)提出的这一术语,指一个特定时间的特定科学实践者普遍具有的一套假定,用以构建一种更大的理论或者观点。①
19世纪中期,人类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之后,提出的第一个理论范式就是古典进化论。从这个时候开始到20世纪初,许多人类学家关注艺术发生学的研究,即艺术起源与进化的研究。通过研究史前艺术——也包括当时的“原始民族”艺术——来对艺术的起源、发展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艺术的巫术起源说、艺术的进化理论等艺术研究的早期理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很多人类学家都提出了自己对艺术起源的看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国格罗塞( Ernst Grosse)的《艺术的起源》、英国哈登( Alfred Haddon)的《艺术的进化》、《英属几内亚装饰艺术》等。
哈登试图对艺术进行“科学”式的研究。他提倡从生物学或自然史的角度研究图案艺术,主张对艺术的研究应该从艺术最简单的形式,也就是文明艺术得以产生的原始艺术开始。和其他进化论者一样,他也将艺术发展分为起源、进化和衰落三个阶段,认为艺术像生物体一样,有其历时性进化序列。他通过对托雷斯海峡的考察说明,人的装饰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性格,越完美的人拥有越优质的艺术,艺术的技巧依赖于他们对环境的顺应性。不过,他也提出“我们不应该忽视他们的艺术,也不能将我们的感觉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之中;我们要尽量用他们的观点去研究他们”。②他认为,最令人满意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让特定时空的资料本身说话,研究者的正确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大量合适的材料。
当时,其他一些人类学家尽管没有像哈登那样聚焦于艺术研究,但也是用进化的理念来理解艺术,如泰勒( Edward Tylor)、摩尔根( Lewis H.Morgan)、弗雷泽( Jomes Frazer)等人将原始社会的舞蹈和宗教信仰的初期阶段联系在一起,将音乐舞蹈和在原始社会十分重要的巫术仪式密切联系起来,甚至把西方人看来“缺乏匀称和优美的”舞蹈视为原始文化的核心部分。③按古典进化论的观点,艺术与其他的社会文化现象一样都是由低到高发展的,原始人的社会结构简单,他们的艺术也因此处于原始阶段,而以欧美为代表的文明社会的艺术形式则被认为是人类艺术的最高成就。
当时关于艺术起源的很多理论,如艺术源于劳动说、艺术源于游戏说等,也都借鉴了大量的人类学资料,人类学家对这些理论的提出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理论发展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影响最大也最为深远,直到现在,国内一些学者的艺术人类学或相关研究多还停留在艺术起源探讨阶段,大多是对艺术发生学的研究,如朱狄的《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和易中天的《艺术人类学》等重要著作。追寻艺术的起源固然有助于理解和解释艺术当代世界的延续和演变,尽管其中也不乏颇有创意的见解,但仍多侧重于艺术起源的一元论解释,不免有机械论之嫌。
德奥和英国的传播论理论范式强调艺术的传播特性。他们认为,与自然现象不同,文化历史现象不会重复出现,人们不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创造出相同的文化,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的文化现象是由文化传播造成的。按照这种理论范式,某种艺术形式也是从某个特定的地方起源,然后再传到其他地方。在一个特定艺术形式被认定为文化特征的文化圈里,处在文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