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健:跨越学科藩篱 践行学术创新——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评介
2013/2/27 12:37:45

跨越学科藩篱 践行学术创新
——方李莉艺术人类学研究评介
王永健
一、20年的学术坚守:景德镇及其瓷文化丛研究
方李莉出生于贵州,中学毕业以后随父母迁回老家景德镇。对于故乡这个世界闻名的瓷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研究家乡的文化成为她心中的一个梦想,这在她后来的学术生涯中付诸了实践。自199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她开始对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和传统的制瓷手工艺技艺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一做便是20年。从景德镇传统民窑业的田野考察到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的研究,再到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陶瓷史研究。她的研究是逐步放大的,理论认识水平也是不断深入的。
“走向田野”一直是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费先生晚年用“从实求知”四个字来总结他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和他自己毕生寻求有关人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足迹。“从实求知”就是不断地、全面地、深入田野工作求取人类学的知识。[①]方李莉秉承老师的学术传统,运用到自己具体的研究之中。她的理论源自田野,在方李莉的研究成果中,处处渗透着她踏踏实实的田野工作。
方李莉善于在历史的研究中把握现实,她的研究是将历史和现实衔接起来。因此这样的研究是立体的,既有一个历史的维度,又有一个现实的剖面。“瓷文化丛”是指那些与瓷器相关的各种文化特质的集合体。它不只是一个具体的行业和器物,还有那些陶工和陶艺匠人,包括对理解这些民窑生产出来的器物显得至关重要的所有社会及文化的背景因素的总和。[②]对于景德镇及其瓷文化丛的研究,方李莉是从梳理它的历史开始的,也可以说是共时性和历时性的研究同时进行的。在《飘逝的古镇:瓷都旧事》一书中,方李莉以瓷为中心,描述了一个业已消失了的手工业时代的历史,展示了手工业时代陶瓷艺人生存劳动的图景、生活的图景、行业风俗的图景和宗教崇拜的图景。
《景德镇民窑》和《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两书是方李莉景德镇民窑研究的成名作,前者是对传统民窑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民窑的发展历史、风俗文化和传统手工技艺,后者是对新兴民窑业的研究,着重对现代性语境下新兴民窑的发展和变迁做论述。两本书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贯通与对照,它们合力展示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业社区的文化变迁与重构。当传统遭遇现代之时,传统的文化、传统的手工技艺、传统的技艺传承方式,该何去何从?方李莉试图从中做出回答。
一般而言,传统的历史文献中有关景德镇的陶瓷历史的记载大多数都是官窑的历史,鲜有关于民窑历史的记载。方李莉另辟蹊径的选择了少有人关注的民窑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无疑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她认为,景德镇民窑的手艺人们在陶瓷史上曾经创造过震撼世界的业绩,但却没有一部真正的、全面的、系统的反映他们全部生活的历史书籍,这段历史的缺失对于千年瓷都景德镇来说是遗憾的。《景德镇民窑》的写作无疑会填补一段被历史湮没的空白。该书详尽描述了民窑在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古老传统,包括生产方式与分工组合、行业社团、行业法规、宗教崇拜与行业语言,以及由位于社会低层的手艺人所创造的下层文化,诸如工艺技术、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还有器物的装饰题材、陶瓷艺术的“语言”符号等。通过这些描述,她向读者展示了在民窑的历史中,陶瓷艺术、民众生活和海内外市场之间相互联结的各种纵向的变化与横向的构造。就此而论,方李莉的研究不是只局限于单纯的陶瓷发展史,不是只看重于陶瓷本身的发展,而讨论到了陶瓷文化中很多非物质的成分,是将“景德镇民窑”作为一个“文化型式”来研究的。她详细地记录了陶工们生活和劳动的各个方面,勾勒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