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震林:再论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
2013/2/28 10:09:53
再论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
厉震林
《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提 要: 本文是对《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的再度阐释和论证,认为在艺术学学科升格为门类的始点,艺术学学科的“艺术创作、艺术史论、艺术本体研究”的“三套马车”中,仍然颇为严重地存在着以艺术史论统帅艺术创作、艺术本体研究的现象,作为“主体地位”或者“核心部分”的艺术创作反而无法在艺术学学科彰显它的价值以及地位,故而提出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的概念,乃是艺术学学科的一种归正现象。任何学科都有各自的属性及其特殊性,艺术学学科自然也不可能是工学,而只是从它们的技术性和功能性的共同点进行一种形象和通俗的类比,而且,如同工科需要强大的理科背景一样,艺术学学科也需要强大的文科支持体系。
关键词:艺术学学科、工科、“三套马车”、艺术创作、学科类比
一
拙文《艺术学学科是文科中的工科》在《戏剧艺术》2012年第1期发表以后,在艺术学界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有击节赞叹者,认为运用工科的概念来比喻艺术学学科,是较为准确地把握了艺术学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特点,对于目前艺术学学科仍然沿用一般文科的价值定位及其评估体系有着矫枉过正的作用,它的意义不容忽视,并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方式表达了支持;有持不同意见者,甚至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了颇为激烈的言辞,认为艺术学学科乃是学问家的事情,它与艺术实践家关系不大。
如此状况,既在我的估计之中,又在我的意料之外。所谓估计之中,一是艺术学学科升级为门类,它处在一个始点上,它不仅仅是增加几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同时添列几位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提升若干科研经费而已,而是改变了艺术学学科在整个人文科学的序列以及地位,从而使艺术学学科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结构及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成为门类的艺术学学科由于层级提高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移位,它的身份和态度自然也需要调整。如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两位召集人之一曹意强教授所称的:“需要我们思考的是艺术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究竟以培养什么样的艺术人才为旨归?不同类型的学校的自身资源能培养什么样的艺术学科人才?艺术精英人才与普及人才的培养关系是什么?如何确立符合学科发展的创作和研究的评价体系?如何建立符合艺术的学位制度?在艺术门类独立伊始,如何纠正以往的偏颇而制定出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确定各一级学科的评审标准?诸如此类的重要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制定出可行有效的方案。”[1]因此,“在艺术门类独立伊始”时,出现不同的观点和思路都是正常的,而且,也是颇为必要的。通过不同观点的冲撞、辩论和整合,就有可能使艺术学学科的发展定位和规划更有理性与科学,尤其是顶层制度设计者获得更大的考察和评估空间。2012年4月12日,上海戏剧学院邀请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另一位召集人仲呈祥教授,前来作《高等艺术院校的文化担当》的专题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呼吁:文化“能不能化人,能不能养心,坚不坚持引领,关键还在于文化自觉。文化建设者倘陷入盲目,势必误人子弟;文化领导者倘陷入盲目,势必酿成灾难。”其实,在艺术学学科升级为门类的临界点上,如同文化自觉一样,也需要一种学科自觉,学科“建设者倘陷入盲目,势必误人子弟”;学科“领导者倘陷入盲目,势必酿成灾难。”通过争鸣,则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误人子弟”和“酿成灾难”的概率。
二是与文学、历史、哲学等兄弟学科不同,艺术学学科的内部结构更为复杂。这里,我也赞同曹意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