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志:云林幽绝处
2013/3/8 17:40:02
(《诗书画》杂志第二期2011年5月发行):云林幽绝处
朱良志
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元代艺术家倪云林是一位特殊人物,他是一个艺术风标,是宋元境界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绘画风气转换的关键人物。他的名字几乎就是风雅的代名词。但对于明清很多艺术家来说,倪云林几乎是个谜,人人说云林,仿云林,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接近云林①。正因为他难以读懂,所以很难接近。
在我看来,云林的高妙之处,在于其艺术背后所潜藏的思想和智慧。这一特点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他的艺术有很高的人文价值;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某种普遍性。正因此,云林的画具有安顿人心和启迪人生的功能。
读云林的画,犹如读一本传世经典,虽文词简约,但义理渊奥。云林是一位“以图像来思考”的艺术家。这位“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的思者,画,只是他表达 思想的一种手段。他说自己作画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惟是表达胸中逸气而已。”但这“逸气”绝不能作感觉和情绪渲染来解会,惜墨如金、笔意迟迟的云林,每 每由“感”上升为“思”,以他精纯的笔墨来敷陈他的思想。对于这样的对象,观者如果迷恋外在的形式,就像我们读《老子》,只是流连于文词,那是永远不可能 接近这位哲人之心的。云林的难懂,在于其深厚的内涵。
这篇文字,乃是我读云林“这部经典”的笔记。尝试从前人评论中屡屡谈及的“幽”字出发②,从幽深、幽寂、幽远、幽秀四个方面,来解读云林艺术世界中所包含 的独特思想和智慧,来描绘我心中的“云林幽绝处”。以文字表达思想,读者常常都有难以解会处,何况以视觉符号来表达思想,尝试解读者更难有牵合处。正因 此,我这篇文字只能算是别解,惟表达我对这位大师的一些体会而已。我将克服“过度阐释”之欲望,主要从云林的“文本”中寻绎线索。我的工作是初步的,祈方 家有以教之。
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云林绘画中所潜藏的思想主旨,这就是:呈现生命的困境并追求困境的解脱。容我由这一主线来展开论述。
一、幽深
云林幽绝处,首先体现在幽深的寄托上。
在中国绘画史上,云林山水画的程式化倾向非常突出③:其一,其构图有相对固定的形式,如学界所说的一河两岸的构图;其二,画中表现的意象经过“纯化”,也有大体稳定的面目,如他的山水总有疏树怪石空亭等等;其三,他绘画的幽冷静寂的气氛也是相对固定的。
苏立文曾说,在中国,视觉形式越是抽象一般,越是接近于真实④。云林程式化的特点,其实正是超越具体形式,追求形式背后的真实。正像宋元以来的山水画家习 惯的那样,他们不是画“当下所见的世界”—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站在一个特定的地方,用一种特别的视角看世界,而是画“当下所体验的世界”—画的是画家直接 的生命感受,虽然画的题材风物似曾相识,有“程式化”的特点,但画家通过它们所表达的体验则是当下常新的。云林的程式化,是他敷陈思想所采用的手段。这里 仅取亭子的构置和寂寞的气氛两点,来看他的幽深生命寄托。
(一)空亭
亭子是云林山水的重要道具,它的地位简直可与京剧舞台上那永远的一桌两椅相比。云林山水中一般都有一个孤亭,空空荡荡,中无人迹,总是在萧疏寒林下,处于一幅立轴的起手之处,那个非常显眼的位置。如果说亭子是云林山水的画眼,是一幅画之魂,恐怕也不为过分。
亭子成为一种云林山水程式化的符号,经过一个“纯化”的过程。现存云林最早的作品《水竹居图》,有明显的仿五代北宋大师(如董巨)的痕迹,个人风格还不明 显,山腰里着草屋数间,颇有写实风味,与后来的独亭完全不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