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鹏程:现代性与中国性:关于现代诗与古典诗的叙事
2013/3/8 17:43:43
(《诗书画》杂志第一期2011年1月发行):现代性与中国性:关于现代诗与古典诗的叙事
龚鹏程
现代主义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状况不一。台湾于五十年代兴起的现代诗歌,波澜壮阔,影响深远。但迄今研究者虽多,对其性质,掌握却仍不准确。本文重新解读文献、勘究史事,提供全新的解释。
第一节,要说明它并非国民政府退守台湾实施戒严统治之产物,乃延续三十年代在中国与日本之现代主义风潮而生。
第二节,辨明它不是为逃避现实与历史,故转而去学习西方;正是因为要正视文学传统及现代社会,所以才要发展现代主义。
第三节,再申明译介移植到台湾的现代主义,亦自有其挪用的策略目的,因此它不是虚幻的呓语,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运动。
第四节,认为台湾现代诗运动之主要目标,在于反对五四以来以文学为改进社会之工具的观点,进行文学再革命。故重视技巧甚于本质,不只要谈写什么,更要强调怎么去写。
第五节,阐明当时现代诗之有取于现代主义者,主要不在哲学思想、意识内容,而在美学方面。
第六节,分析现代诗家如何因重视美学问题,而逐渐走离现代主义,重新接合中国古典诗歌之审美意识、表达方法,以及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世界观,由汉字、文言 文、唐诗、老庄、禅等处去探寻现代诗的新方向。以致原先昌言「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现代诗,最终成为「寻找传统中国性」的运动。
第七节,综说现代诗与开发中国性的关系。现代诗往往被视为古典诗的对立物,可是现代诗的发展,却对古典文学研究颇有帮助,这是诗史上饶富兴味现象,值得进一步讨论。
一、延续或移植?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有三个兴盛期:一是三十年代在上海,二是五十、六十年代在台湾,三是八十年代后期在大陆各地。
现代主义诗歌和现代主义小说,是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两个主要表现面。现代诗兴起于五○年代中期,现代小说思潮如果从《文学杂志》算起,和现代派诗潮兴起的时间亦相差无几。但现代小说思潮,要到一九六○年左右以白先勇为代表的「现代文学社」出现后才形成气候,故它兴起的时间稍晚于现代诗。
现代诗之标帜事件,是现代诗社之成立。创社人物中,纪弦最为重要。纪弦是一九三三年由施蛰存创刊的《现代》杂志的重要诗人,又与戴望舒、徐迟在上海创办过《新诗》月刊。到台湾后,一直希望能将大陆现代派的香火在台湾延续,于是联合了许多诗人,于一九五三年在台北创办了国府迁台后的第一个正式诗刊《现代诗》。并于一九五六年一月成立现代诗社,二月作为「现代诗社成立专号」的《现代诗》第十三期出版,刊登了《现代派公告》第一号,并宣布「六大信条」:
1.我们是有所扬弃并发扬光大的包含了自波特莱尔以降一切新兴诗派之精神与要素的现代诗派之一群。
2.我们认为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这是一个总的看法,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无论是理论的建立或创制的实践。
3.诗的新大陆之探险、诗的处女地之开拓、诗的新内容之表现、新的形式之创造、新的工具之发现、新的手法之发明。
4.知性之强调。
5.追求诗的纯粹性。
6.爱国反共,追求自由与民主。
该社成立之后,诗坛倒也并未立刻定于一尊,一九五四年成立的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便与现代派颇有争论,但整体趋向却是现代主义化的。如《创世纪》创刊时本提倡战斗诗,其后倡议「民族型诗」,强调「运用中国文学之特异性,以表现东方生活之特殊情趣」(见第六期《建立新民族特型,热烈提倡的刍议》)。但不旋踵,于一九五九年四月即改为四性说:世界性、超现实性、独创性与纯粹性起超现实主义来了。
对于台湾文坛之现代主义化,论者诠析其起因,大抵均是说:
现代主义在台湾出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国民党在台湾实行专制和白色恐怖的文艺政策。那时国民党把所有大陆作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