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舒斯特曼:艺术与宗教
2013/3/8 17:45:33
(《诗书画》杂志第四期2012年4月发行):艺术与宗教
〔美〕理查德·舒斯特曼
一
艺术起源于古代的神话、巫术和宗教,它以自身的神圣灵光经久不衰地保持着耀眼夺目的光辉力量。艺术品就像人们膜拜的圣物一样,魅力无穷,使人着迷。尽管不同于现实中寻常所见之物,但艺术品所强化的生动的经验力量更能使人感悟真实, 而与常识和科学相比,艺术所揭示的真实显然更为深刻。黑格尔曾认为,精神向更高形式演化,最终达到哲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宗教将取代艺术。但黑格尔之后 的十九世纪艺术家们却认为,艺术不仅将取代宗教,甚至将取代哲学而成为当代人精神追求的顶峰。当今社会日益世俗化,支配着这个社会的是王尔德所谴责的令人 生厌的“事实崇拜”。①阿诺德、王尔德、马拉美等人所持艺术观点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曾预言,艺术将在世俗化的社会中取代传统宗教而成为神圣的中心,成为提 升神秘性之地位以及安顿意义的中心。马拉美曾经断言,通过表达“生存……的神秘含意,(艺术)赋予人们在世间的短暂逗留以真实性,肩负着独特而崇高的使 命”②。阿诺德则写道:“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发现,人类必须求助于诗歌以获得对生命的解释,从而给我们自己以慰藉,获得活下去的勇气。没有诗歌,科学将显得 残缺不全;许多现在被当作宗教和哲学的东西将被诗歌所取代。”③
这些预言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实现。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艺术作品成为与宗教文本最接近的东西,而艺术也几乎成为一种宗教形式,先知般的创造性艺术家永远在 传播着新的福音,艺术评论家也如牧师一般将福音解读给虔诚的民众。尽管人们普遍承认艺术有商业性的一面,艺术的文化形象仍始终呈现为一个具有更高精神价 值、超越物质生活和物质实践的神圣王国。那些受到崇拜的圣物(不管这些东西如何极尽世俗)被神圣地供奉在庙宇般的博物馆里,我们为了求得精神教诲,尽责地 参观这些博物馆,就像教徒常常去教堂、清真寺、犹太会堂,以及其他的敬拜圣所。
我在传播实用主义美学时,批评了这种把艺术看做超越世俗的宗教式观点。因为两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哲学意识形态致力于通过把艺术托付给一个不真实、无目的的 想象世界,以此使艺术丧失力量。我指出,这样的宗教是实用主义的敌人,实用主义追求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其范例既可见于西方古典的生活即艺术的观念,也可见 于一些亚洲艺术传统,在这些传统中,最终得到的艺术品并不是最重要的,艺术更大的意义在于它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获得提升,而观众在接受这种艺术表达之时 也能完善他们的修养。④
虽然艺术的商业性和世俗性受到广泛认可,艺术的神圣化却能持续地具有吸引力,这并非没有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艺术表达了非常深刻的意义和精神洞见,而这些 正是宗教和哲学一度最擅长给出的东西,但是对于当今世界的大部分俗世的人来说,宗教和哲学不再有说服力。所以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与宗 教的关联。我希望探讨这样一种观点:艺术提供有效的、甚至是更高级的宗教替代品,却没有宗教的缺点。在这个跨文化世界,相较于宗教所鼓动的敌对、分裂、以 及倒退的态度,我们应该有力地拥护艺术去替代它,引导我们走向更多的理解、和平与和谐。
但是,一个同样有意思的相反假设也同样值得考量:艺术无法独立于宗教,成为一个真正的替代品,艺术只是宗教的另一个模式或表达。或者用一种更引人深思的说 法,就是艺术仅仅是宗教在另一种方式上的延续。如果这个假说有道理—事实上,即便艺术与宗教只存在某些深层的不可化约的联系,我们也不能把简单地认为我们 摆脱了宗教,而推进到对艺术的探讨。你将会看到,我们的艺术哲学的形而上学和意识形态是诞生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