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人类历程的历史镜子
2013/5/28 8:31:00
安晓平 苑鹏 徐杰舜
2012年10月10-11日,人类学高级论坛·第一期讲习堂在塔里木大学隆重举行,我国六位人类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受邀作学术演讲,通过启发思想,传播新知,关注现实,来推动人类学学科的发展。
叶舒宪(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阿凡达》折射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
叶舒宪教授通过对21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影片之一的《阿凡达》来阐释人类学的生态观对今天文艺创作的前沿引领作用。第一,人类学转向与文化寻根。叶教授指出,这里的人类学转向并非人类学学科转向,而是这门学科在20世纪后期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向作用。文化寻根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部分前资本主义前文明在19世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明,被认为是原始的、落后的文明。而今天《阿凡达》这部电影当中之所以将潘朵拉星球的纳威人塑造成原始人形象,用这一原始形象来教育地球人,没有人类学的知识背景是无法理解的。这是编导通过对原住民的调研,再造生活的文学影视形象,用带尾巴这样反进化论的原生态形象来反讽当下人类在智力水平、科技水平发达的情况下,却战败给了落后的外星物种,从而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就是人类思想为文学艺术、为作家们提供的转向风向标。
第二,人类学的生态观和文化资本的新时代。叶教授指出,人类学在人类进化史方面的道德认识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学学科诞生以前,人类对自己的历史、分布、文化都是朦胧的,未知的。而人类学的研究把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活动描述为几百万年的一个历程。人类学生态观描述人类学的产食模式即食物来源分类,首先是原生态模式,人们是靠狩猎采集产食,存在于距今约三百万年;在距今约三万年时,随着以农耕为产食模式的生态出现,人类已经学会了在自然中索取,但是对自然不构成破坏;而近三百年来,由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产食模式,人们的信仰转变为对金钱以及技术的崇拜,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在索取中还加以破坏,称之为反生态。文化资本的新时代是在20世纪后期,里约热内卢会议第一次在主流媒体中出现“可持续”一词,这实际上关系到人类生态意识觉醒问题,人类学所提供的三百万年人类历程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拉开历史的距离,找出今天人类生态日益凸显的危机。
周大鸣(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国际人类学发展的趋势
周大鸣教授对欧洲及美洲的人类学发展作了解析。就欧洲各国高校人类学的发展和转型而言,考古学和社会文化人类学已经发展成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尽管两者之间依然保持密切的联系。除了社会人类学传统的研究领域外,欧洲人类学学科近些年研究范围日渐扩大,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交叉学科研究和合作研究明显增强。欧洲人类学研究有几个特点:基础性、应用性和国际性。欧洲人类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基础研究继续保持强劲的优势,向内加强对欧洲及各国本土社会及其变化的研究,关注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向外扩大与国外的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
讲到美洲各国高校人类学的发展和转型,周教授指出,在整个美洲大陆,美国人类学的发展和转型引导着整个美洲文化人类学的演变。美国人类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重“文化”,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社会”只是“文化”的前提,是“文化”的组成部分;特点之二是在人类学下设有四个分支学科:社会文化人类学,体质、医学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四大分支是构成美国人类学认同的核心;特点之三是美洲印第安人研究在人类学研究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特点之四是研究领域广泛,对社会一切问题均有涉及研究。美国人类学在考古学、生态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学术成果及理论创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