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姆:恩斯特·格罗塞与审美人类学的诞生
2013/9/13 22:21:24

恩斯特·格罗塞与审美人类学的诞生
[荷兰]范丹姆著 李修建译
摘 要:哲学家和民族学家恩斯特·格罗塞在1891年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人类学能够解决美学中的一些最为基本的问题。他提出,只有使用人类学的经验性数据,以及语境和跨语境视角,审美偏好的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才能很好地得以解决。格罗塞是第一个提出应用系统的人类学方法研究美学的学者。
关键词:格罗塞 审美人类学
作 者: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任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荷兰蒂尔堡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
译 者:李修建,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在学术史上,“人类学”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的结合是相当晚近的事。只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位西方学者,主要是人类学家,才开始将这两个概念以一种系统的方式联结在一起。可以想见,当学术先躯将这两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连结到一起时,就注定会出现多元性的结果。不过,大多数学者是将“人类学”视为一种独特的方法,而“美学”则被当作运用人类学视角进行研究的学科。这种研究更多属于西方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之下所进行的传统的文化研究。此外,所有这些研究全都强调视觉方面,并且倾向于“美学”(指由各种视觉刺激物所引起的定性经验)和“艺术”(指图像的创作和语境性应用)的合并。[①]
杰里米·库特(Jeremy Coote)和安东尼·谢尔顿(Anthony Shelton)对20世纪末人类学中的这些研究雏形进行了反思,他们在1992年指出“在艺术人类学内部,好像出现了一种‘审美人类学’,也可以将之视为艺术人类学的补充。”[②]实际上,他们设想的是“一种未来的审美人类学”,其轮廓还有待确立。[③]这篇文章并没有考察以后的发展情况,它本应关注近来在中国学界出现的“审美人类学”。[④]相反,它建议将人类学和美学之间的明确关联延伸至19世纪末期。
1891年, 德国哲学家、民族学家和艺术学家恩斯特·格罗塞(1862—1927)发表了一篇名为《人类学和美学》的文章。在这篇纲领性的论文中,他力图提升这两个领域的多方互动。然而,格罗塞的论文并没有得到后来那些将人类学和美学结合在一起的学者的关注(这一疏忽,更多是由于这篇文章的发表年代与对这一话题重燃兴趣的间隔已久,而非有意忽视。)[⑤]本文将解说并分析格罗塞的原作。第一部分介绍格罗塞的学术生涯,重点介绍他的1891年的文章发表之前的学术形成期。然后讨论他所使用的“人类学”(ethnology)和“美学”两个概念,概括格罗塞认为这两个领域在方法论上结合之后,必须处理的美学中的三个基本主题。这三个主题分别关注审美普遍性的可能性,审美偏好的文化相对主义的阐释,以及人类审美或审美活动的起源。本文提出,这些观点是从经验的、语境的和跨文化的视角提出的,并且认为,格罗塞是第一个提出应用系统的人类学方法研究美学的学者。
恩斯特·格罗塞:学术形成期
恩斯特·格罗塞于1862年出生于普鲁士的施滕达尔县。在当地的文科中学毕业之后,他分别在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帕梅拉·埃尔布斯-梅(Pamela Elbs-May)是格罗塞的传记作者,1977年写成的硕士论文即以格罗塞为题,后来又出版了有关格罗塞生平和事业的著作。根据其书,格罗塞接受了广泛的人文课程教育,最终可被视为一名哲学家。[⑥]在格罗塞的著作《艺术的起源》英译本“编者序言”中,译者和编者弗里德里克·斯塔尔(Frederick Starr)注意到格罗塞“学习哲学和自然科学”[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