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日碧力戈:形神与艺术
2013/10/7 10:10:32
形神与艺术
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上海200433)
摘 要:形为物象,神为心智,气为传通。形、气、神三通是人类社会本然。“艺”是对于形物的美学驾驭,“艺”重“韵”, 让“形韵”、“气韵”、“神韵”自由流淌,交响共鸣。
关键词:形神;艺术;微观社会学
中国古人以形、气、神三通为最高境界,形为物象,神为心智,气为传通。本文视“艺”为“气”之同义,认为对于形物的美学驾驭并使之通神归心的无尽过程就是“艺”。
三元交融与体物风格①
本文假设皮尔士的象似、标指、象征三元②与中国古人的形、气、神三元形成重叠关系,“象似”大致等于“形”,“标指”大致等于“气”,“象征”大致等于“神”。本文作者需要声明,这里“皮尔士三元大致等于中国古人三元”的说法,仅仅是一种不大严格的比喻,希望以此抛砖引玉,开辟新的讨论空间,加强中西对话,提高交流水平。
但凡社会群体,包括民族、社群等等,都要在涉及身体、生殖、实物、事件之类的象似(icon)层面,涉及物物相指、事事连带的标指(index)层面,也涉及约定俗成的象征层面,象似、标指、象征互融互通,生活世界借此三元交融,求因果,悟大道。张光直把“中国文明形态”称为“连续的”形态,把“西方文明形态”称为“破裂性”的形态;中国的文明形态“可能是全世界向文明转进的主要形态”,而西方的形态“实在是个例外”。[1](118)不过,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文明确实经历了象似、标指、象征层面之间关联的断裂,亦即形气神关联的断裂,而那种“连续性”只是精英阶层在“礼崩乐坏”的感叹之余所追求的“虚拟式”连续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脱离了象似、标指、形、气的象征或神的连续性,因而也是不完整的“一厢情愿式”连续性,是社会精英的想象连续性。然而,在民间社会的“小传统”中,总是存在着某种形气神的“小生境”,在遭受“大传统”一次次的冲击之后,这种“小生境”总是能够被一次次修补起来,“下里巴人”的生活总是围绕“柴米油盐”,祖庙、宗庙和祢庙所提供的精神力量,也主要用来鼓励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对于“国家大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即便如此,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次连续不断的大革命,在不断削弱这种修补能力,“小生境”危机四伏,这和西方的历史经验并不存在本质差别。当然,同样的历史“断裂”并不产生同样的价值取向:断裂是现象,取向是本质。文明的取向不同,价值观不同,除了可以从诸如礼仪、宗教、文字等等因素探讨以外,还可以从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中得到部分解答。重要的是要从“体物”风格中寻找哪怕是不完全的答案,因为体物比较“实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皆有之的基本经验,因而也是“人皆可断”的“社会现实”。总之,探讨中国民族的“体物”风格要从“体”和“物”及其与文化价值的礼仪关联出发,通过观察形神沟通的方式,再现象似、标指、象征的三元交融境界。
中国上古有“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之说。据《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