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文: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的“正确写法”
2013/11/6 17:22:38
文科学术论文摘要的“正确写法”
杨海文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广州510275)
摘要:目前,大多数文科学术论文的作者尚未真切认识到摘要对于论文传播的重要性,很少去精心筹划摘要的布局谋篇。其实,在“底线要求”上,文科 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从“独立性”看,摘 要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说,务必杜绝“作者认为”、“本文认为”之类的 主观陈述;第二,从“自含性”看,摘要是精彩论点的浓缩表达,务必避 免“通过……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之类的机械句式。在“高端 标准”上,则须把摘要写得像短文一样可以单独而又自足地被阅读。文科学术论文摘要在“法”上有章可循,在“写”上千姿百态,可谓我们必须努力践履的“正确写法”。
写作文科学术论文,内容上的“创新”首当其冲,形式上的“鲜明”同样不可轻视。标题的画龙点睛,摘要的提纲挈领,又为形式上值得注意的两大方面。常识告诉人们:读者之所以对某篇论文猝不及防地“一见钟情”,通常是因为它被赋予了一个瞬间就能吸引眼球的好标题;由此前行,假如摘要也具备强大的信息含量,这篇论文就会促使读者迫不及待地堕入“两厢情愿”的阅读进程。仅仅只是从“形式”而不是“内容”的角度看,在今天这个“隔行如隔山”的学科细分时代,摘要写得越是有特色,有兴趣的读者与陌生的论文之间就会越快地“天堑变通途”;否则,质量再好的论文在获取“影响因子”的过程中,也有可能迷茫于“山重水复”。
一般而言,摘要的重要性是由读者“敞开”的;与此相应,我们更有理由企盼作者能够“缔造”出摘要的特色性。可是,依据笔者多年来从事学术期刊编辑的实践经验,大多数作者自己撰写的摘要往往不太合格,他们似乎也不重视摘要的写作,觉得摘要之于论文是可有可无的,摘要不过是期刊对于公开发表的论文提出的附带要求而已。这一事实表明,大多数作者写不好摘要,主要还是一个认识问题,亦即尚未真切地认识到一份好摘要对于论文传播的重要性,进而也就不会去精心筹划每一份摘要的布局谋篇。在此情形下,责任编辑暂时性的“越俎代庖”,或许有助于文科学术论文的摘要永远走在“正确写法”的路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将推出倪梁康教授主持的“西学东渐研究”栏目。其中,有篇文章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梅谦立(Thierry Meynard)副教授的《西方政治观的东渐——〈达道纪言〉中所表达的政治观》。以下是作者提供的摘要:
在西学东渐的研究中,政治问题占了核心地位。不过,国内外的研究往往局限在晚清民初时期。通过《达道纪言》的分析,文章介绍了晚明耶稣会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古典政治学。虽然他们没有从政治制度的角度介绍希腊城邦或者罗马共和国的民主,不过,通过贤人的格言,他们发挥了西方古代的政治修养,并且与儒家传统相结合。在晚明的政治衰败之中,这些故事至今仍然包含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梅谦立副教授是法国籍学者,这篇长达11页的论文十分深入地讨论了晚明《达道纪言》与西方政治观的东渐。责任编辑之初,笔者就直观地觉得:这份摘要并未等量地释放论文本身内含的精彩论点;也就是说,论文极有分量,而摘要却泛泛而谈,没有履行为论文导航的职分。责任编辑之际,笔者更是感到:既然摘要是精彩论点的“集萃”,论文是精彩论点的“铺开”,那么,只要我们期望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