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雷:“青年文艺论坛”的探索
2013/11/7 22:06:30
2011年6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组建了“当代文艺批评中心”。组建这个批评中心,是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最近几年,中宣部、文化部领导一直强调需要加强健康科学的文艺评论,但是现实中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工作;第二,当前文艺界不断涌现新的文艺作品、新的文艺现象与新的文艺思潮,需要及时追踪研究、分析、评判,并加以引领;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要以理论研究见长,组建一个对当前文艺现状进行研究与批评的专门机构,既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当代文艺新鲜活泼的经验,也可以为观察当代文艺提供一个理论视野,让理论与批评在良性互动中健康发展。
当代文艺批评中心成立后,每月举办一期“青年文艺论坛”,对当前文艺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以“专题发言+圆桌式讨论”形式进行研讨,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社会各界所瞩目。
“青年文艺论坛”至今已举办29期,其中既有对具体文艺作品的讨论,也有对整体性文艺现象的研讨,前者如对短篇小说《归来》的讨论,对《金陵十三钗》、《甄嬛传》、《一九四二》等影视剧的分析等,后者如“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忧思”“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传承与新变”“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美国想象”“娱乐文化的形式变迁与时代内涵”等专题讨论。在这些讨论中,论坛既关注文艺热点焦点,也注重由点及面,探讨当代文艺的整体性问题;既重视不同艺术领域的具体作品与现象,也注重其背后深层的理论与历史问题,力图把握当代文艺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以“消费文化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为例,触发这期论坛选题的是当时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播映。但在讨论中,我们没有止于这一文艺热点,而是梳理了四大古典名著在20世纪的传播过程,它们的影视剧改编史,以及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消费文化时代新版改编的特点及得失。这样,我们便将具体作品的评价放置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通过审视历史的变迁更准确地把握其时代特征。再如“窃听故事与意识形态的表述”,筹办这期论坛的起因是刚发生不久的斯诺登事件,我们以这一新闻热点为契机,从表现窃听故事的《窃听风暴》、《全民公敌》等作品入手,梳理了有关的影视作品演变史,分析了冷战中及冷战后的西方意识形态在窃听故事中所起到的支配性作用,并结合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西方大众文化与其现实政治之间的矛盾与悖谬。这样一个理论与历史的新框架,为我们打开了探讨问题的新空间。
“青年文艺论坛”的核心成员主要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同时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人。他们既经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有着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同时也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对当代文艺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思考。1990年代以来,学科化、职业化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这当然有助于中国学术理论循序渐进地建设和发展。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学科化、职业化也造成分科窄细、脱离现实、问题意识淡漠以及学术等级森严等缺点。“青年文艺论坛”以当下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中心,努力使学术理论和知识重新回到现实,针对现实,从现实的社会经验与文艺经验出发,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讨论中深化、更新对世界的认识,探寻文艺发展的新思路。这是“青年文艺论坛”的探索,也是年轻一代的探索,或许酝酿着当代学术与批评范式的重要转换。
“青年文艺论坛”所关注的,是当前最新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