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3/11/21 13:04:58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北京舞蹈学院 梁羽
2013年10月25日至28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城济南山东大学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主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大会共收到论文150余篇,并有来自大陆各省区以及荷兰、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在开幕式上,首先由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女士代表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先生致辞。他肯定了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自成立七年来在发展规模、学术研究、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强调了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的设奖目的和意义,即在纪念费孝通先生卓越贡献的同时秉承其从实求知的思想,从实际出发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文化,为更多年轻学者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顾问、费孝通先生的女儿费宗惠女士在致辞中回忆了年轻时与父亲在苏州吴江进行田野考察的经历,强调了“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强调了对“人”的认识的自觉性来自于自身素养和道德境界。随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先生简要介绍了山东大学及其民俗学科发展的概况,山东省政协文史委主任刘德龙先生总结了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在山东省的发展现状。最后大会主持人张士闪先生宣布了首届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的获奖名单,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向丽副教授摘得桂冠。
在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中,多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发言。来自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的莱顿教授在《山东省绵纺图样的变迁》中对民国、建国后、80年代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山东棉纺图样的名称、内容、传播做对比研究,发现了社会流速与图样流行空间的反比关系,同时其西方艺术人类学注重具体承载物的研究方法也值得借鉴学习。向丽副教授关于《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制度问题研究》的主题发言引起了各位专家学者的广泛热议。何为艺术的边界?艺术“制度”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如何看待后现代艺术品去技术化后价值的提高? 在评议与交流中不断迸发出的火花是对场内年轻学者最好的启迪。来自荷兰莱顿大学的范丹姆教授在《对黑龙江地区饰物的解读:早期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中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探讨,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历史梳理,追问田野人类学家是如何应对由地方调查所带来的新方法论的可能性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杨民康教授在《由反本质主义到臧否表象:民族音乐学后现代转型之路》中通过对西方民族音乐学者在后现代转型路中产生的理论进行研究,提出中国民族音乐学学者应在反思、批判的同时要正确对待差异,予以有效地学习和借鉴。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张士闪教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论文《谁在生产?怎样保护?——透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的主要观点,以河南张和火把李为例,强调了要重视非遗传承中人的因素,特别是民间手工技艺中人的创造精神。来自日本樱美林大学的中生胜美教授在讲述报告《1980年代的冷水沟调查回忆》时表示虽然学术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行为影响,但作为学者应冷静对待政治问题,希望能建构起亚洲的人类学理论。最后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在《民间节日文化的价值体系》中提出中国多民族节日的知识体系和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并在结构普遍性归纳方法的基础上得出若干分析性结论,提出了关于生态美研究的意见。
10月26日至27日上午,各专家学者分为三组,围绕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造型艺术研究、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三个不同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发言主要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