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姆:恩斯特·格罗塞和艺术理论的“人类学方法”
2013/11/21 13:09:24

恩斯特·格罗塞和艺术理论的“人类学方法”[1]
[荷兰]范丹姆 文,李修建 译
摘要:19世纪晚期,德国学者格罗塞认为新兴的人类学领域能够为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提供一种支撑。格罗塞在1891年写出的《人类学与美学》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学不仅能否提供非欧洲文化中的经验性数据,而且还给出了具有阐释力的语境性的和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格罗塞回顾了丹纳、杜博斯、赫尔德等人的研究,他们都曾将人类学材料和视角应用于艺术理论和美学的研究之中。在格罗塞看来,人类学方法指的是对某一特定主题所进行的语境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他概要性地提出了艺术理论中的三个主题,即艺术的起源、艺术和美学中的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他认为惟有应用人类学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格罗塞的观点,体现出了19世纪的开放精神。
关键词:格罗塞;人类学;语境;跨文化比较
著译者简介:
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1960—),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兼任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荷兰蒂尔堡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审美人类学和世界艺术。
李修建(1980—),山东临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美学和艺术人类学。

为何德国人精通音乐,而荷兰人长于绘画?为何澳洲土著擅长制图,而西非部族不通此技,却于雕刻偏精?为何日本人的装饰艺术并不像欧洲人那样喜好对称?更有甚者,为何视觉艺术、音乐和文学的趣味在历史上屡有明显变迁?人类之艺术,是否具有超越时空差异的共同特征?
这些问题,一度萦绕在19世纪晚期德国学者恩斯特·格罗塞(1862—1927)的心中。格罗塞接受的是哲学教育,却受当时的新科学的影响,他认为能够找到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科学方法。他的解决之道便是新兴的人类学领域。人类学不仅能够给出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而且还能提供解答这些问题所需依据的经验性数据。利用人类学,艺术理论能够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杜绝其玄思性的特征,更加接近自然科学的旨趣。
格罗塞在1891年发表的名为《人类学和美学》[2]的文章中提出了他的纲要性的观点。在文章第一部分,他回顾了以往的研究中,人类学对艺术理论一些问题的启迪。 他回到了18世纪早期,这一历史轮廓同时也引出了格罗塞自己的观点。他在经验美学的语境中所讨论的这些论点,在他的时代正在成形。
格罗塞的分析唤起我们注意在艺术和美学研究中所忽视的方法。我们有必要反思它们所提出的理论定位,原因如下。首先,由于其自身的原因,18和19世纪所探讨的某些观点并没有引起重视,欧洲艺术和人文思想史的情形亦复如是。如果熟悉这些观点,就会让我们重新思考某些领域的历史叙事,如艺术哲学、经验美学,尤其是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后者的学科史,现在通常会追溯到19世纪末期进化论学派对装饰的研究,甚或晚至博厄斯1927年出版的《原始艺术》。[3]最后,下文对于从全球性和跨学科角度研究艺术和美学提出了历史性的概观,实际上,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这种观点。[4]

格罗塞观察到人类学已向人文学科清楚地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在利用它的任何领域(伦理学、政治学或宗教研究),“人类学宝藏”都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知识,甚至引起了观念的转变,可以称之为人文学科的重构。
不过,格罗塞声称人文学科有一分支却对人类学数据和方法视而不见。这一分支就是美学,美学被视为对艺术及其情感特征的理论研究。格罗塞说,美学对人类学的拒绝令人诧异。原因有二。首先,他指出,人类学,尤其是“人类学方法”的益处,对于美学应该尤为明显。其次,很久以前,即有人明确指出了人类学对于美学问题的重要性,因此这一忽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