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格罗塞:人类学与美学
2013/11/21 13:14:43

人类学与美学
[德]恩斯特·格罗塞著,和欢译张浩军校
[摘要]现代美学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但它却没有尝试运用人类学的任何方法。 尽管人类学会偶尔的试探接触,美学确依然保持对它的疏远和冷漠。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现在可以完全肯定地说,美学研究正在逐渐转向人类学。这不仅由于越来越多的收藏品、书籍以及杂志不允许对人类学的忽视;更重要的是,美学家必须看到,他们大部分的问题只有在人类学的帮助下才能得到解决。
作者简介:恩斯特·格罗塞(Ernst Grosse)(1862—1927),德国艺术史家,弗莱堡大学哲学和人类学教授,著有《艺术的起源》(1894)等著作。
译者简介:和欢,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
张浩军,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胡塞尔现象学与德国哲学。

一般而言,人类学对人文学科的意义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因而不再需要理论论证。在所有试图运用人类学观点来解决人文学科问题的领域——比如伦理学、法律史、国家学以及宗教哲学,我们的知识都得到了丰富,我们的观念也都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改造和拓展。因而,通过人类学为人文学科重新进行奠基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有道理的。无论如何,人类学比较研究方法的引入都是一种进步,尽管目前我们还无法完全估量其重要意义。
当其他科学已经走向成功之时,唯独有一门科学依然顽固不化,不愿走上新的道路。迄今为止,美学尚未受到人类学的影响,它几乎从未把目光投向人类学在它面前展开的这个非同寻常的素材上。这种固执乍看之下难以理解。不仅因为人类学方法的优势对于美学来说如此显见,更重要的是,它对美学的意义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大家明确地认可了。
有时人们声称,是丹纳(Taine)把人类学方法引入了美学。法国学者无疑为美学的复兴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丹纳无缘分享这一荣誉。尽管,丹纳在其著名的关于意大利绘画艺术讲座的导言——后来他将这篇导言以《艺术哲学》(La Philosophie de l'Art)为名出版——中赞同这一法则,即:每件艺术作品都是“精神和周边道德风尚的总体状况的统一整体”。此外,他着重指出,人们只有通过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与文化进行比较,才能揭示支配艺术创作的规律。他的崇拜者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个在1865年提出的理论,其实早在1719年,阿贝·杜波(Abbé Dubos)就在他的《诗与画的批判反思》(„Réflexions critiques sur la poésie et la peinture“)中已经提及。在该书第三部分,阿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自此便成了美学中最重要也最难回答的问题之一:“为什么艺术会在某些民族产生,并在某几个世纪盛开出如此绚烂的花朵,而在其他情况下却举步维艰呢?”对此问题的回答是:“有可能是这样。任何一个民族所特有的品性都依赖于它所生活的这一地区的特殊氛围。因此,当一个国家缺乏某些类型的天才和人才的时候,就无法给出孕育艺术作品的那个特殊环境。”正如人们所看到的,这个结论有些含糊不清,但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条道路上探索着。杜波在他的研究中持续使用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方法,而丹纳更是对这个方法的使用范围进行了拓宽。因为他对现代美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欧洲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亚述人、波斯人和埃及人,除此之外他还把印度人、中国人、墨西哥人和秘鲁人也列入了思考范围。
杜波并不是当时唯一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人。在十八世纪的一些英国和法国的艺术评论家那里,可以发现某些类似想法。十八世纪末,比较研究在艺术比较和各国诗歌比较中的使用方法很类似。赫尔德(Herder),这个人文学科领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