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颖:19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2013/11/22 13:09:35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述评
洪 颖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摘 要 :国外艺术人 类学研 究的滥觞期大致可上溯到 l9世 纪中后 期,与作为其主体学 科的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联 系密切 。西方学者在人 类学视野、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艺术研 究按照其立场取 向的不同可归纳为艺术审关的、社会学的、文化 学的 3种类型 ,呈现 出审关 艺术还原和社会文化还原的学术 旨归。其研究对 象范围的确定及 立场取 向的变迁表征 了一种 自觉趋近于社会思潮背景及现 实生活的学术姿态,并客观地对 国外学界在该领域基本限于个 案阐论而较 少学科理论建树的总体研 究状况负责。
关键词 :艺术;艺术人类学;研究取向
中图分类号 :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778X (2006)06—0015—09
以学院学科框架为参照系来考察,我们似可以将这样一些关乎艺术的研究实践与传统的艺术研究相区别开来,并将其划归为艺术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一类:其以民族志资料为基础,非孤立专注于对艺术形态本身的描述,而较自觉地关涉物态化的艺术品与其创作、欣赏、保有群体之间的程度不同的影响关系探讨。这样,尽管在这类成果中实际存在着研究立场取向的差异,但我们据此可以将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滥觞期上溯到19 世纪中后期,并大致 获 得一个学科反思的基础平台。
自 19 世纪中后期起,人 类 学 者 逐 渐 对 非西方社会中的艺术或一些装饰性工艺产生了兴趣①,但从源头上来看,西方社会对于非西方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价值的认识,并非始自入类学家的发现,相反地,是艺术家们,尤其是野兽派和立体主义,开启了人们对非西方艺术审美特质的认识。法国画家高更 (Gauguin , Paul ) 算得 上是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个深入非西方后进社会去发掘地方性审美资源的艺术家。他抛妻别子远赴南太平洋,与“土著”生活在一起。其在作品中运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热情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那种对强烈的感染力和神秘性的表达与呈现,反衬出西方学院绘画艺术的过于技巧化和间接性,其代表着一种别样的审美趣味而为现代艺术所关注。同时,在殖民主义高涨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传教士、航海者、殖民官员等有着跨文明旅行经历的人士所提供的文字图片记录及实物收集、展示、售卖活动,非西方社会中的一些具有符合西方
收稿日期:2006—06—08
作者简介:洪颖(1975一),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①泰勒《原始文化》(1872)、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弗雷泽《金枝》(1890)等人类学早期著述中都包含有对非西方社会的、被指称为“原始艺术”的资料,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仅限于描述记录。事实上,这种将艺术作为文化事象之一而列为民族志记录的一个章节的做法,存在于不少民族志资料中,但其主要是对某文化的文本记录的完整性负责,“研究” 的意图是非显性的。
关于“艺术”之基本共识特质的艺术/工艺品①。陆续流入了西方社会。从而,艺术家诉诸创作实践的观念融合更新以及博物馆中呈列的非西方社会艺术品引发了人们对其“母体资源”的认知需求,这样,对非西方艺术的“发现”也促动了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进入对非西方审美样态的历史一社会—文化阐释。
综合考虑到学者自身学术背景及知识结构对其研究实践的影响,以及研究著述所呈现出的实际学术旨趣,我们大致可以按研究的不同立场取向, 将自 19 世纪中后期起西方学者在人类学视野、理念指导下(包括自觉 与不自觉 的) 进行的艺术研究实绩概括为艺术审美的、社会学的、文化学② 的3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