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述要
2013/11/22 13:13:42

“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论” 这一课题,于 1997年正式开始研究,1999-2000年申 报入选复旦大学文科科研“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市 教委“曙光计划”,2002年由国家社科基金立项。
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美学界曾有学者涉足 艺术人类学领域,并在译介西方艺术人类学论著方 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到20世纪9O年代末,中国 艺术人类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学科建设和相应的学 术规划开始得到较为深入的开展和实施。在人类学 界,本土化问题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但在相继推出 的一些代表当今中国人类学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研 究成果中,却难觅对中国艺术进行系统的人类学探 索的专题著作。在国外,人类学虽是一门显学,但现 当代人类学教科书和通论性的人类学著作,往往只 用一章甚至一章中的部分篇幅来讨论各种艺术样 式,明确而又系统地致力于“艺术人类学”学科的总 体性建构,还是近二十年间的事,但在 R.莱顿(Lay. t0n)的《艺术人类学》(1991年修订版)、E.P.哈彻 (Hatcher)的《作为文化的艺术——艺术人类学导 论》(1985年版)等这样一些有世界性影响的艺术人 类学专著中,却没有中国艺术的应有位置。这与中 国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 此,以“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为目标,全面系统地 开展“中国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探索,对 以往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或人类学研究来说,都是一 个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新课题、大课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说有助于逐 步健全和完善艺术人类学在当代中国的学科知识范 式和思想体系,为其它相关学科的现代性追求提供 有效的知识论条件和富有思想魅力的理论资源,为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本土化策略的实施和现代性追 求作一次切实可行的尝试,从而提高2l世纪中国艺 术人类学研究的世界性对话能力,同时也为未来中 国的人文乡土教育提供某种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 模式,为素质教育服务。
本课题的思想内涵相当丰富,所涉及的学术问 题也较多。与以往的文艺学美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不同,本课题的整个研究工作力图做到田野调查和理 论研究并举,微观描述和宏观把握并重,活态的田野 文本和静态的书斋文本互为阐释,把“本土化的现代 性追求”在方法和内容上落到实处。在本课题的最 终成果《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中国艺术人类学导 论》一书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 、在新世纪,对中国的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 研究,已不能像以往那样停留在用复制和移植的西 方学术话语来进行简单的比照或近乎注解式的研 究,而应立足于本土与现代、田野与理论、微观与宏 观之间的整合,在思维材料和理论话语上都要有原 创性的表现。
二、艺术人类学在20世纪中国有其艰难的学术 历程,蔡元培、闻一多、顾颉刚、郑振铎、朱自清和凌 纯声等人均有其现代性承诺,各自对“五四”前后的 两种学术传统的继承和转化、对20世纪中国学术史 的总体发展均有其独特的贡献,需要作跨学科性的、 深层次的总结和评价。
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的健全和成熟,不是简 单地追逐西方意义上的现代性或后现代性理论,而 要着力解决本土化与现代性的转化问题,通过对中 国艺术人类学与中国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的具体揭示 和阐明,以及中国艺术人类学对中国问题的实际的 思考力,该学科的本土化就有了根脉,现代性的问题 也有望在某种有力的反思性立场上找到合适的位 置,本土化的现代性追求就有其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中国艺术人类学不只是一种知识形态,更是 一 种智慧形态,这在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知识一话 语系统、观念一行为系统中均有鲜明的表现,其知 识、符号和话语的心智功能,其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