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论生态批评的生成语境
2013/12/6 11:05:21

论生态批评的生成语境
刘 蓓*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济南 250014)
本文发表于(台湾)《世界文学》2012年第4期,收入蔡振兴主编《生态文学概论》,台湾书林出版社,2013年。
摘要:以“拯救瀕危的世界”為己任的生態批評,是“激進環境主義”思潮在文學研究領域的延伸,環境主義思想歷經一個多世紀數次環境運動的磨礪,完成了從“技術改良”到批判技術理性的“文化變革”的立場轉變。隨著人對環境問題根源的認識不斷加深,“生態學”從早期的一種親近與尊重自然、與文學有著親緣關係、迥異於數理科學的“另類科學”,發展成為今天涵蓋多種學科的“生態理論”體系,形成生態批評家通過文學批評來推廣的“生態價值觀”的核心內涵。厘清生態批評生成的社會文化和知識語境,有助於認識生態批評存在的合理性、不足和發展方向。
關鍵字:生態批評 生成語境 激進環境主義 生態學
Abstract: With a commitment of “saving an endangered world”,ecocriticism is an extension of the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 that sweeps across the whole academic circle. After going through sever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s in more than a century, environmentalism has fulfilled a transformation of attitudes from the technological reform to a revolution in culture.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ing deepened, ecology has developed from an “alternative science” respectful for nature into an interdisciplinary system of ecological theories, which has engendered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value” that ecocritics have been advocating through literary study. Studying these social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s of ecocriticism helps identifying the reason of its existence, its demerits and its progres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ecocriticism; contexts of generating; radical environmentalism;ecology
生態批評誕生至今已有二十餘年,業已在全球文學研究範圍內形成一個學術熱點。但它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一直也在遭受著學術界的一些質疑:這種研究與傳統的自然文學批評相比,是不是借用時髦理論術語的“新瓶”裝“舊酒”?“環境問題”儘管重要,但它為何可以依靠文學學術來解決?“拯救世界”是一個現實問題,文學的特長卻是在想像世界中進行活動,我們如何通過一種學術意義的“批評”達到拯救世界的現實目的?如何理解生態批評這個術語中的“生態”二字?這些都是生態批評家需要直面的問題。一種文學研究的誕生,必定有其生成的語境,本文擬借探究生態批評生成的社會文化和知識語境,來對上述問題有所解答。
 
一環境主義思潮與生態批評的社會文化語境
為什麼要進行生態批評?生態批評家對此的回答是明確的。很多著述都通過強調環境危機的緊迫性來闡述生態批評的必要性。在生態批評家們看來,“環境問題不應該僅僅被看成是許多危機中的一個”,“危機只是早晚會過去的一個艱難時刻,而人口、資源、污染等環境方面的問題,意味著我們處在一個無比重要的生死關頭。對環境的地位之貶低,在很長的時間裏沒有引起人們的擔心,而關注人類對生物圈的統治,應當也必將會成為第一重要的問題。”[1]
生態批評發起者的視野明確地超出了純文學研究的範圍,他們對局限於學術性工作、對“外部世界”不聞不問的文學研究形態持堅決否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