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文本内外的自然”之辩——生态批评与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合与分
2013/12/6 11:23:14
“文本内外的自然”之辩
——生态批评与后结构主义文论的合与分
刘 蓓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近年来的生态批评将后结构主义文论话语重新纳入理论视野。从理论生成的背景和关于“语言”的理论构架上看,后结构主义理论与生态理论具有相通之处。但是在看待“文本内自然”与“文本外自然”的观点上,两种理论之间有着不易填补的“鸿沟”。生态批评针对后结构主义理论,提出了绿色的语言观、生态诗学、复兴写实主义等主张,这些研究有益于促进“文本内外的自然”之间的协调并转变以往生态批评的反理论倾向。
关键词:生态批评 语言 文本内自然 文本外自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1-4721(2006)04-0000-00
如何加强生态批评本身的文学理论特征,使其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学研究,而不仅仅是站在环境主义立场上所进行的“学术宣传”工作,是目前困扰生态批评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将后结构主义话语重新纳入理论视野,是近年来生态批评研究的一个倾向。本文拟就生态批评与后结构主义理论尝试调和的背景、两种理论并行的可行性与困难、生态批评关于认识语言的新思路及其在解读中的应用等进行评述。
一何以重拾“文本性”
生态批评在美国诞生的十余年来,研究者对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摒弃”到“重拾”的过程。
生态批评发起之际的主导思想,是在美英学术界已具有相当影响的“激进环境主义思想”(radical environmentalism)。这种思想以“深层生态学”观点为代表。概括地说,它以生态学和相关学科知识为知识基础,以“生态学原则”为思想原则,其核心观点是:技术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为了建设一个适当的、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环境安全的社会,必须进行社会文化改革。环境主义思想也可称作一种“绿色的世界观”,它关心社会(尤其是西方文化特色的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认为我们之所以面临环境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关于自然的价值体系的失误。这些失误涉及作为个体和团体的我们如何互相评估,彼此之间打交道时又采取什么样的行为的问题。基于这种思想前提,环境主义思想对当前西方社会及其主导价值观提出一系列批判性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目的是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下去、同时又是有利于环境的理想社会。[1](P10)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在席卷学术界各个领域的“绿色”热潮的带动下,倡导和实践一种“为拯救环境而进行的文学研究”,成为生态批评发起者的初衷。这些文学研究者树立了一种共识:当前是一个受环境问题困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类行动正在破坏地球基本的生命支持系统。这种意识激发了学者们通过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拯救环境的热切渴望。因此,在阐述生态批评的必要性时,学者们都有一
收稿日期:2005-03-00
作者简介:刘蓓(1968-),女,重庆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本内外的自然”之辩9
个相同的前提:生态危机是当下世界(“地球”、“生态圈”)面临的最大危机。没有一个生态意义上安全的世界,一切人类活动都无从谈起,文学创作和批评活动自然也要服从这个原则。因此,为“濒危的大地”进行写作和文学批评,用文学批评“拯救世界”,就成为了文学研究者当前最为必要而紧迫的任务。
生态批评的“第一次冲击波”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后期,1999年,美国一位重要的生态批评家布依尔(Lawrence Buell)曾经把生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