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蓓:生态批评研究考评
2013/12/6 11:25:03

生态批评研究考评
刘 蓓
内容提要:生态批评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学现象。论文从其兴起、发展、原则、策略、理论建设及其价值意义等方面对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进行了整体的分析评述。在肯定这一新兴批评的建设性、超越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也指出生态批评在理论上面临的困难。论文对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持积极态度,希望国内研究界对它投以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生态批评 文学与环境 自然与文化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也称“文学与环境研究”(studies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是西方最新出现的一种批评潮流,它于20世纪70-80年代在美英初露端倪,从90年代至今发展迅速,在不少国家的文学研究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内从两三年前开始了“生态美学”、“文艺生态学”、“生态文艺学”等课题的研究,而西方生态批评的原则、策略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状况如何,国内学者希望对此多作了解。笔者根据近年来对国外生态批评研究新旧成果的梳理、分析和把握,试就西方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其意义、批评原则和策略、理论生机与困难、未来前景等作一次整体的考评,藉此与国内外同行进一步交流和探讨。
一、生态批评的兴起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潮流,其发源地是美国。进入20世纪中期,地球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呈现出重重危机,引发了西方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思和自省。特别自20世纪70年代始,历史、哲学、法律、社会学和宗教等很多人文学科的研究,都显现出“绿色化”态势。在社会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作为“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的一支,与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等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发起挑战。生态批评潮流出现之前,黑人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等相继成为文学研究界的热点。相比之下,文学学者对环境问题的反应仍然相对平静,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少有文学研究刊物、专业学会和会议是关于文学与环境的。70年代末,“生态批评”、“生态的文学研究”、“文学的生态学”等提法也只是偶尔出现在英美学者的几本文学研究著作中,并未引起反响。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上述状况已经给那些关心环境问题的文学学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激发了他们的使命感。一些的学者是以痛切急迫的心情投入这个新的研究方向中去的,生态批评在此时相当突然地以一种离经叛道的气势迸发出来,与其倡导者的感情因素很有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应当算是生态批评的萌芽阶段。这时,虽然关心“文学与环境”的问题的学术界人士逐渐增加,但其研究主要还是以提高普通读者和大学学生的环境意识为目的,很多有关“环境文学”的著述本身和选择发表的刊物都未突出学术性。在美国,一些研究者努力将“环境文学”引入大学课堂,学生反映相当热烈。当时学者所谈的“环境文学”,主要指美国“自然写作”,它又与美国“西部文学”有很多重合。这一时期,美国不少人文学科的学术刊物,包括一些著名的学术刊物,相继开辟了文学与环境研究的增刊或专刊。1990年,有着西部文学研究传统的内华达大学还设立了美国第一个“文学与环境”的学术位置。这段时间里,在文学年会中也开始进行有关的专题讨论,但主题不是“生态批评”,而是“自然写作”(nature writing)或“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1991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举行了主题为&ldquo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