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12/30 8:29:06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载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所,北京100029)
摘要:2013年10月25日至11月27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遗产研究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在此次会议中,共有来自国内外10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140余篇,许多学者的田野工作翔实,内容丰富,涉及到艺术本体风格剖析,知识谱系,现状调查,传承变迁,保护方法等各个方面,并与理论研究相互呼应,互相促进。
关键词: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3年10月25日至11月27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山东大学主办,山东大学遗产研究院及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承办的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在大会开幕式中的致辞中提到,在此次会议中,参加会议的除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者外,还有来自英国、荷兰、法国、日本等国外高校级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学会发展到今天,不仅在国内的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今年的会议尤为重要,此次会议中将要颁发首届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希望通过评奖能够推出一批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能力的年轻的优秀学者,为促进中华民族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贡献一份力量。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顾问、费孝通先生女儿费宗惠女士在发言中提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及“文化自觉”等思想,对于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希望艺术人类学学会能秉承费孝通先生的这些学术思想,在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平台上,继续开展更多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以益于中国社会发展,也能有益于世界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张士闪教授表示,此次会议的召开是文化遗产研究院从艺术人类学角度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做的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国际研讨会,一方面从艺术人类学学理本身来探讨,尤其是从人类角度来研究艺术也是文化遗产的应有之义;另外多学科、多国家、多民族探讨同一个问题的取向让很多国内外学者带来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念,供中国当下的现状借鉴、探索。
在此次会议中,共有来自国内外100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140余篇,许多学者的田野工作翔实,内容丰富,涉及到艺术本体风格剖析,知识谱系,现状调查,传承变迁,保护方法等各个方面,并与理论研究相互呼应,互相促进。在此文中,依照讨论主题将所有论文分为了3个部分进行归纳。分别是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造型艺术研究,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
一、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荷兰莱顿大学人类学家威尔弗里德·范·丹姆(Wilfried Van Damme)的《早期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论——以东南西伯利亚装饰纹样研究为例》论文以西方人类学家对于靠近中国的边界的东南西伯利亚地区装饰纹样的人类学研究解读的案例,探讨艺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这种研究最初起源自博物馆学家对于博物馆里面物品纹样的阐释,这种研究主要通过对旅游者以及传教士的日志里面的描述进行分析。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学家们发现根据非专业的游记及日志里面的记载去阐释纹样的意义与内涵是非常不科学的,他们决定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这种通过田野调查对于纹样的阐释的方法论得到了肯定和深化,20世纪后,艺术人类学家们通过高强度的田野考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