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莱顿:艺术如何影响人?意义、形式与指涉
2014/2/23 9:46:28

艺术如何影响人?意义、形式与指涉
英国 杜伦大学 罗伯特·莱顿 文,海力波 译
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杰尔(Alfred Gell)于1998年不幸离世,他的遗著《艺术与能动性》(Art and Agency)也于同年稍晚出版。杰尔在此书中针对艺术人类学研究提出了激进但又极富新意的看法。他认为,应该抛弃那些立足于审美或视觉交流问题的艺术理论,而将艺术人类学定位在他所说的艺术的能动性,或者说艺术如何对社会关系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之上,并认为这才是艺术人类学适当的研究对象。所谓的社会能动性也就是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杰尔认为,艺术客体或通过令受众感到震撼与迷惑,或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模仿与指涉,令艺术客体的制造者与使用者发挥其能动性。他以宗教绘画与雕塑为例来说明教会是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品唤起观众心中的神圣感的。而我则附议一个更为世俗化的例子,那就是某些英国商店门口安放的真人大小的警察照片,店铺老板们相信凭借这样的照片就能威慑小偷,减少窃案的发生。
关注审美维度的艺术研究往往将艺术客体从其所存在的社会场景中剥离出来,将其置放于(物理和社会意义上的)纯粹的艺术空间,杰尔驳斥道:“正是通过将其重新分类为艺术,我们令自己所崇拜的宗教偶像无害化……所谓的‘审美态度’其实是文艺复兴和西方科学思想兴起所引发的宗教信仰危机的产物……(这导致了)美和神圣两种观念的分离。”(Gell 1998:97)杰尔对艺术的定义与古希腊的techne(技艺)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写道:“所谓艺术,应该有着明确的指涉,艺术品不仅是高超的技巧的体现,更是对完美的宇宙秩序的想象,从中可以发现对视觉认知手段的娴熟运用和对心理洞察力的微妙把握。”(Gell 1998:68)杰尔也论及到“所谓的‘美’,在美拉尼西亚人看来是指其体现出的达成预定目标的能力或所产生的功效,而与‘美丽’无关。”(Gell 1998:94)至少在对美拉尼西亚人的看法上,杰尔是正确的(参照Forge 1967)。霍华德·墨菲在澳大利亚北部所做的个案研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发现,当地原住民育伦古人中的画家在绘制祖先的形象时,一定要给画面增添上明亮的视觉效果,只有在整个画面上覆盖精心绘制的纵横交错的白色细线后,画作才算大功告成。对欧洲与澳大利亚的白人主顾而言,这些纵横交错的明亮的线条令画面更为美观,但育伦古人却认为,这些纵横交错的明亮线条是祖先的神力,没有这些线条,画作就不可能具备神圣的力量(Morphy 1989)。
艺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杰尔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的看法也得到不少人类学家和艺术史学家的首肯,认为其观点颇具启发性(e.g. Pinney and Thomas 2001,Osborne and Tanner 2007)。杰尔介绍了“艺术联接”(art nexus)这一概念来分析艺术的社会功能。他以如下图示来呈现艺术联接的最基本模式:
艺术家(初级能动者)→艺术客体(次级能动者)→“被动者”
…所谓的被动者是指那些行为被艺术家改变的人,艺术家的能动性通过艺术客体施加于其身。
艺术客体与其“原型”密切相关,所谓的原型也就是客体所代表之对象。比如,一张摆放在商铺门口的真人大小的警察照片就代表着一位真正的警察。由此观之,此案例中所呈现的艺术联接也要通过如下的图示才能表现得更完全:
警察 → 拍照者 → 照片 → 顾客 
原型(能动者)→艺术家(能动者)→艺术客体(指示物)→“被动者”
(参见Art and Agency pp.39&52)
如果要让这个因果链更为完善,我还应该添加上商铺老板的角色,正是他们定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