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伯奈特:美学与图像学—— 一位艺术家的方法
2014/3/19 11:48:24

美学与图像学—— 一位艺术家的方法
(或“一位艺术家的美学与图像学方法”)
[澳大利亚]高登·伯奈特著 叶茹飞译
摘要:人类使用语言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在所指与能指间存在概念鸿沟。绘画同样是一种对感知的表达方式,以扩展的美学方法介入绘画后,艺术家对能指与所指间的细微差别进行创造性的感知,便形成审美;以图像学方法介入绘画后,能指与所指间的概念鸿沟便得以形象的显现。这时,艺术就成为了一种对不同文化的表征系统的民族志调查。
作者:高登·伯奈特(Gordon Bennett),1955年生,澳大利亚艺术家,工作于布里斯班,现当代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的重要人物。
译者:叶茹飞,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专业,主要研究艺术人类学、景德镇陶瓷。
最好能射杀所有的黑人并用他们的尸体给这片土地施肥。
——威廉·考克斯,地主,1824[1]
显然现在必须对这些澳洲土著有所举措,不能对他们实行一套法律、对澳洲的其他人实行另一套法律。
——B.L.法尼克,1992[2]
上面两句话分别引自两份相隔168年的澳大利亚报纸,用此作为一篇美学与图像学论文的引言,或许看来有些令人费解,但这两句话却强烈的体现了“传统”原住民审美[3](aboriginal aesthetic)的社会、政治与精神面貌。我相信随着我的方法在研究中的推进,它们的内在联系能够得以显现。
首先,美学是一个指称性术语,不是简单的、普遍接受意义上的定义[4]。词典中给出了其希腊语词根:aisthetickós——可感知的,从感知到认知[5]。因此,美学从开始可能就被理解为表达感知的概念,即融会贯通或理解,通过感官尤其是视觉认识事物。或许现在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我看来它却回避了一个问题:我们是如何“认识”(recognise)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
“认识”似乎暗示已经看见了某一事物,它隐含着对被观察事物的已有知识,或至少是对某人的观察起基础性建构作用的给定知识。知识是我们在一生中积累获得的,它使我们得以理解这个经验世界。然而,知识是习得经验,知识传播甚至知识架构,都需要通过一种工具来实现,这一工具当然就是语言。
语言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种能力有时被我们理所当然的视作一种自然现象,与我们所处的世界直接密切相关。实际上,人们容易产生“语言是经验世界的产物”这一安全并简单的设想。[6]然而恰恰相反,语言从来都不是自然的。任何人都有孩童时期学习字母表、拼写以及句子结构的经历,这就是证明。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按照发音拼写单词却拼错的时候,我就疑惑为什么应该那样拼写?为什么是这样发音?这些疑问最终因为害怕犯更多错误,并在长期体罚中被压制下来。作为儿童的我们,就是这样成为了这个特定社会结构——一个由语言构筑的关系网和思想世界中的社会化成员。的确,语言也许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和维持一个特殊社会或文化群体的社会组织的粘合剂。
语言为人们理解经验世界划定了无形的边界与限制,它不构成自然世界,但却是一个用常规和任意的声音及符号,来表达人类主观感知的系统。因此,一个词语代表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这个对象在人脑中反映出的图像。[7]从这点上来说,作为具象象征符号系统的语言,与这一系统所指称的对象与感觉世界之间,存在着概念鸿沟,或称为隔阂,此时引入美学和图像学方法来说明这一隔阂是可行的。
霍华德·墨菲在他的文章《从昏暗到明亮:雍古族精神力量的美学》[8],第17章的开头,对于什么是美学给出了如下一些宽泛的定义:
美学是关于某事物是如何吸引感官的,比如人们观看画作时产生的视觉效果。审美反应是观看者观看绘画时被激发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