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知遥:城镇化——让乡愁变得更美
2014/5/1 15:30:42
城镇化——让乡愁变得更美
马知遥
城镇化不是要消灭乡愁,而是为了让乡愁变得更美。
“乡愁”是对传统的怀念,是对过去岁月的思念。她不是城里人的专属,更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属,而应当属于所有人。
“乡愁”是对故乡的思念,愁代表着浓浓的情感。在当前城镇化浪潮的推涌下,乡愁更成为所有中国人内心最为柔软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故乡。这个故乡与你血脉相连,你是从那里诞生并成长。可以这么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做过农民的前辈。对故乡的感情就是对前辈的感情,对泥土的感情。
推而广之,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走向现在的工业文明,所有的人类在内心最深处都藏着一个村庄的影像。那是对血缘亲族的回忆,是对家族历史的认同。这是任何人事都无法阻拦的情感。所以,我们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叶落总要归根”,为什么要“衣锦还乡”,为什么在春运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无论如何都要返回故乡团聚。家族荣誉、亲缘感情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可以想象,一旦故乡没有了,那些盛满回忆的村庄不见了,有多少人会成为情感上的孤儿,成为缺失故乡的人。
无法找到“乡愁”的边缘人
城镇化浪潮是世界性的趋势,它带来的是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的整体性提高。然而全球性的城镇化浪潮,终归要让很多人从此成为没有故乡可回的人,成为无法找到“乡愁”的边缘人。
目前城镇化带给乡村的最为明显的变化,莫过于村民身份的多元化。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一些村落土地被征用,村民们被迫进入社区住进楼房,成为没有土地的市民,突然没有土地可耕种的农民除了得到几套房子成为收租公(婆)外,大多数成了有闲阶级,于是大量的村民无所事事,赌博、游乐成了打发时光的最主要手段。还有些地方,因为靠近城市,城镇化后让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他们成为城市建设中的产业工人,但他们实际上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干着工人的活却没有享受到产业工人在城市中的待遇。他们的真实身份就是农民工,即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用去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村人口。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工阶层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他们的自身利益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尤其是他们在远离乡村后,身份开始模糊,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有意识地接近城市的生活方式、适应城市的生活节奏,但因为曾经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和乡村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还不能很快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生存都成为迥异于城市人的特殊群体,同时也成为城市文明的边缘人群。
还有另一类人,他们从乡村里出来,考上大学,却无法及时就业,或者尽管就业但无法承受城市买房的压力、结婚的压力等现实问题。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身份发生了改变,已经无法再回到乡村。但从骨子里他们却有着和现实城市文明不相融的内心。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边缘化的城市人?怎样让那些从乡村来的人获得城市的关怀,尽早融入城市生活并有尊严地生活?我们又该如何保护一个民族、不同群体,所共同拥有的“乡愁”记忆?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提到:“(中国)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有1000多万人,几亿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和落户城镇,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差不多相当于法国、德国、英国人口的总和。”中国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劳动力如何得到生活的保障,如何让他们在城市中获得市民的公平待遇?这不仅仅是村庄失去后村民和城里人的“乡愁”问题,同时也是城市如何接纳村民,城市如何为他们的生存和生活做好准备的现实问题。
新市民或准市民的心态
城镇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