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彬:探寻砚滴的设计文化之根
2014/5/30 20:59:43
探寻砚滴的设计文化之根
蔡文彬
《设计艺术研究》2014年第1期
摘要:砚滴是中国古代文房中的经典文具之一,它的诞生是秦汉时期书写环境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调适的结果。砚滴蕴含和传承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和文化基因。透过砚滴可以领悟到中国古代设计文化的精神导向,这种导向和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精神导向截然不同。
关键词:砚滴设计文化诞生传承精神维度
砚滴,是中国古代文房中盛放研墨液体的一种文具,至迟出现于汉代。现今已知最早的砚滴,为东汉元嘉二年(152年),已无从考证其发明者和发明时间。清代学者孙廷铨撰写的《颜山杂记》载:“凡有砚滴,先得顶口,次得腹,次得提,然后吐水。”它的构造并不复杂,由顶口、器身、出水口三部分组成。使用方法简便:首先,找一个体积容量比砚滴大很多的器皿,盛满水,将砚滴往其中沉底一放,器身很快就盛满水。接着,用手倾斜壶身,由出水口往砚池中注水。然后,发现砚池中的水量已足够,立即用手指在砚滴的顶口一按,出水口的水流顿时停止。如此一来,使用者可以精确控制研墨时的用水量。砚滴的形制特征、形制的寓意和材质,一直是收藏界关注的焦点。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来关注砚滴所揭示出的中国古代设计中的文化精髓,是一个新视角。方李莉女士说得好:“人类的思想和文化其实都是由各种物来承载的。人的物质设备:举凡器物、房屋、船只、工具,以及武器,都是文化中最易明白、最易捉摸的一面。”也正如学者胡飞所言,研究中国古代设计艺术应该“重点研究古人如何运用各种关系来调和各制约因素,解决现实矛盾,学习古人处理各种关系的技巧、方式、方法、思想,从而真正理解古人的设计艺术活动和文化创造,看到古人造物行为中的历史必然性,真正从设计艺术文化现象中体会到当时的创造者对世界,对自己的理解。”本文也同样沿着这样一些思路,以砚滴为研究对象,进行一些新探讨。
一、从设计文化的角度探究砚滴的诞生之谜
一般认为,砚滴的诞生,与中国书画的兴起和笔墨的使用有关。现在看来,这种推测难免有些笼统。我们研究砚滴的诞生之迷,可先由砚滴的名称入手。学者赵明星考证后发现:“有关砚滴的最早记录,见于西汉刘歆编著的《西京杂记》,此时的砚滴被称作书滴。《西京杂记》卷六载:‘晋灵公冢甚瑰壮……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容五合水,光润如新,王取以为书滴。’另据《西京杂记》卷一载:‘汉制……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书滴”和“砚滴”的共同点是“滴”。不过,“书”和“砚”显然是两个概念。
如果将“书”字视为动词,砚滴的功效可能不仅局限在与现代不大相同的研墨过程内。由“书”字入手,我们很有必要还原一下汉代前后的书写方式,这里主要涉及书写姿势、书写材料、书写工具三方面。学者邢义田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汉代的图像资料里,迄今找不到任何伏案或伏几书写的例子,反而有图像,也有文献可证,汉人常常一手持简牍,一手持笔,或坐或站,以悬腕悬肘之姿书写。”砚滴自迟出现于汉代,当时的汉人以或站或坐的姿势进行书写。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简和木简,二者本身很难吸收多余水份。汉代的毛笔主要选用劲健的硬毫为笔柱,软毫为笔衣。在书写过程中,这种以硬毫为主干、软硬毫并用的“兼毫”,墨汁易较快从笔根和笔腔汇流到笔锋。因此,在简牍上用“兼毫”笔书写,最好是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拖泥带水。更需强调的是,中国古人的书写态度历来严谨,作文写字是件极严肃的事。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