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2013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2014/7/16 17:42:02

2013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李修建
摘要:2013年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艺术人类学基础理论研究渐趋成熟,对于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历史等问题进入了深入的探讨,既出现了体系性的理论著述,又注重对国外艺术人类学理论的译介。第二,各艺术门类研究者具有了方法论的自觉,充分认识到人类学方法对于艺术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音乐人类学研究最为突出,在理论建构和个案研究等方面的成果皆斐然可观。第三,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多所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进行教学与科研。研究者注重学术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应该看到,艺术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待深入拓展,以形成普遍性的学科共识。田野与个案研究更需加强,进一步深化田野基础之上的理论探索,以期出现具有典范性的田野研究成果。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研究报告;田野研究;学科建设
作者简介:李修建,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艺术人类学在近年受到学界瞩目,相关的学术活动以及学术成果逐年增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说,艺术人类学为中国艺术学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职是之故,本报告将对2013年度的中国艺术人类学学科发展状况进行爬梳、总结、反思与研究,以期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认知和把握,并对艺术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助益。
整体而言,2013年的艺术人类学研究,沿续了此年数年的发展态势,相关论著不断涌现,成果数量日渐增多。著作方面,方李莉、李修建合著的《艺术人类学》于今年出版。此前出版的数本以“艺术人类学”为名的著作,或为论文的结集,或持哲学美学的立场。该书第一次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西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史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梳理与研究。该书为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构打下了良好基础,表明了中国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本年出版的相关著作还有,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编的《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上下)(学苑出版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艺术人类学研究》(上下)(学苑出版社),以及多本门类艺术的田野研究类著作,下面还会述及。本年度对国外艺术人类学的译介亦很见成绩。在艺术学界颇具影响的《民族艺术》杂志特辟“海外视域”栏目,专门译介国外艺术人类学相关文章。本年度共发表译文近10篇,集中于对艺术人类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讨,对于国内的艺术人类学学科建设能够提供很好的借镜。另外,本年度尚有以艺术人类学为主题的论文上百篇,内容涉及艺术人类学的基础理论,以及艺术人类学在各门类艺术中的田野实践。
基于对2013年度艺术人类学研究成果的整体性把握,以及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特性,本研究报告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分而述之。
一、渐趋成熟的艺术人类学基本理论研究
20世纪以降,学科分化日益细密,诚然促进了专门学术之发展,却也物极必反,各学科之间形成了种种无形壁垒,妨害了学术的推进。于是,一种“开放社会科学”的呼声日高,主张跨学科、多视角的综合性的学术研究。从世界学术史的角度说,艺术人类学即是此一大背景下的产物。
不过,一门新学科的确立,需要很好地回答来自学科自身的问题,即它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能否迥然有异于其他相关学科,从而卓越特出,在面对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出现的新问题之时,能够予以很好地释读、分析和解决。2013年度相关研究成果,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的探讨,一方面关系到对“艺术”的不同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