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 视野、方法与新的研究范式——方李莉《中国陶瓷史》评述
2014/9/11 16:53:31

视野、方法与新的研究范式——方李莉《中国陶瓷史》评述
李修建
[摘要]方李莉的《中国陶瓷史》是一部在全球化视野下,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完成的陶瓷史著作。作者以全球化的历史观,不仅关注在历史上已经被经典化了的窑址和瓷器,更关注陶瓷的中外交流和互动,尤对外销瓷给以特别关注。同时注重民族的交流与互动,着力展现了辽、金、元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的陶瓷,并对其与中原陶瓷交流及其结果给以充分评价。作者秉持人类学整体性和语境性的研究理念。除了关注已被经典化了的窑址和陶瓷类型,还关注处于边缘的窑址和瓷器。除了考察历代陶瓷的窑址、种类、造型、纹饰,更注重对其背后的社会与文化语境的揭示,注重挖掘陶瓷纹样的文化内涵及其产生的内在文化动因。就历时性的方面来说,作者意在通过历代陶瓷器型、纹样、装饰的变化,揭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演变轨迹及其独特性。该书全球化的研究视野,人类学语境性和整体性的研究理念,对于美学研究和艺术史研究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能够成为艺术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关键词] 方李莉;中国陶瓷史;全球化;语境研究;新文化史
作者简介:李修建(1980—),山东临沂人,哲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美学和艺术人类学理论。
魏晋南北朝(又称“六朝”)被视为文艺走向自觉的时代,在此期间,出身世家大族的士人阶层成为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力量,他们以玄学为精神旨归,建构起了涵盖诗、文、书、画、音乐(以琴为主)、园林、雅好(如围棋、竹、菊)等要素的士人文化体系。这一基本格局一经建立,便具有了示范意义。此后的士人文化基本在此一框架内展开,以诗、文、书、画为核心,而在不同时代有所增益,如茶在唐代融入进来,印于元后受到重视。瓷器纳入士人文化体系的时间较晚,迟至中唐陆羽、皎然等人倡导茶道,饮茶之风大兴之后,与茶相伴的瓷制茶具方才得到士人关注,此后陶瓷成为文人雅玩之一,在明代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诗、文、书、画较少受到物质材料的限制,更能抒发士人的心志和才情,所以自始就被赋予了载道言情的功能。而陶瓷作为一种特殊的器物,要经多达70道工序完成,受制于材料、工艺、生产场所等诸多因素,很多环节要靠体力劳动。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陶瓷从业者被视为工匠,地位低下。士人较少参与陶瓷的生产和创作,而更多是作为陶瓷的消费者进行收藏和品鉴,将其作为文玩清供,表达自己的才情和雅趣。因此,陶瓷在中国士人文化体系之中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
中国古代诗、文、书、画方面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却少有陶瓷方面的专门性著作。元代蒋祈的《隐记》、明代周高起的《阳羡名壶系》、清代朱琰的《陶说》、兰浦的《景德镇陶录》、佚名的《南窑笔记》、陈浏的《陶雅》、唐英的《陶人心语》和《陶冶图说》等书,为其中仅见。这些作者,有的身份不明,生卒无考,显然地位边缘。有关陶瓷的文献,更多散见于各类史志、文人笔记、碑铭之中,且总体数量不多,熊廖主编的《中国陶瓷古籍集成》(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集历代陶瓷文献,正文字数估计不过30万字。相比卷帙浩繁的诗文书画论著,实在少得可怜。因此,构建与研究中国陶瓷史,仅凭文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更多要依靠实物。实物的获得,不外两种方式:一是传世品,二是对古窑址、古墓葬和古沉船的田野考古发现。一般而言,去古愈远,存世文物愈少,愈要依靠考古所得,因此田野考古是陶瓷研究的基础。此外,在获得实物之后,还面临确定年代及鉴别真伪的问题,非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而不能为。凡此诸种,使陶瓷研究成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
对中国陶瓷的研究,自民国时期即已展开,如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1924)、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