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全球化下的学科融合与新历史观
2014/10/20 12:42:54

全球化下的学科融合与新历史观—方李莉《中国陶瓷史》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和齐鲁书社协办的全球化与新历史观—方李莉《中国陶瓷史》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30多位来自将陶瓷学界、考古学界、人类学界、美术学界和文化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方李莉研究员耗时10多年完成的《中国陶瓷史》的学术价值及其在全球化下的意义进行多角度的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主持了开幕式,他对大家的到访表示了欢迎,并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素来有注重艺术史研究的传统,当年王朝闻先生主编的《中国美术史第十一卷》,李希凡先生主编的《中华艺术通史十四卷》就是其中的典范。中国艺术研究院还在各个学科里都有关于史学的著作。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由齐鲁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新著《中国陶瓷史》上下卷,是近年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撰写的杰出的科研成果。该书采用的是全球化的历史观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具有上万年之久的中国陶瓷史进行了新的读解。该书所采用的历史研究视野和方法,对于其他门类的艺术史研究不无借鉴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能宪指出这个会议实际上是跨学科或者多学科的研究,文化人类学对好多学科,对文学研究,包括对电影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可能是我们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非常宝贵的经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我们来从事我们的学术研究,研究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全球化的眼光。方李莉这部《中国陶瓷史》由于是在这样一种自觉的学术追求之下完成的,所以她写的《中国陶瓷史》可能与前面前人写的《中国陶瓷史》就有所不同。它不是一个单纯的陶瓷发展历史,而是通过这部陶瓷史可以反映中国自有陶瓷以来的,自有文字以来的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化,可以说通过陶瓷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的生产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思想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审美发展的历史。因此,这部书就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价值。 《中国陶瓷史》的作者方李莉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将这本书献给自己的导师田自秉先生和费孝通先生,田自秉先生是新中国工艺美术历史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方李莉研究员提到撰写该书的勇气就是源于田先生1997年的对她嘱托;而写作视角是源于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她认为写史的意义在于任何新的发展都需要回归历史,在历史中寻找新的资源和新的启示。回归历史的研究并不是回归传统,而是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通过历史研究中国文化基因的特点,并从中找到民族文化复兴之路,是一个非常大的目标,不是一个学者能做,这需要千千万万的学者来做这样的事情。而且还需要不同学科的学者从自身的学科的角度来完成,来共同研究和努力。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她觉得自己面对的是跨学科的研究,是一个新的探索,不成熟的地方很多,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建议与批评。她还提到这本书尽管写的是个人的名字,其实包含了很许多的学者在这个领域里付出的巨大劳动。最后,她对所有参会的领导、专家,朋友,家人以及对该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出版社表示了感谢。
在随后的讨论中,分别由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徐天进,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三位教授进行了主持,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分该书的全球化视角下的新陶瓷史观,以及中国陶瓷史研究的多角度与去学科化带来的启发两个方面。
一、全球化视角下的新陶瓷史观
中国陶瓷虽然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专门研究中国陶瓷历史的学科在中国产生至今还不到100年。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由陈万里、周仁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