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姆:跨文化比较与艺术
2014/10/21 16:14:01

跨文化比较与艺术
(荷兰)威尔弗莱德.范.丹姆1著刘翔宇2译
(1.荷兰莱顿大学艺术史学院,荷兰莱顿市95002300
2.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人类不同的群体间一直进行着外表、产品、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比较。这些比较通常漠视群体间的共同点,而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具有普遍存在性和当地根植性的视觉艺术,构成了探究跨文化比较问题的一个尤有成效的领域。
关键词:艺术;跨文化;比较主义;文化人类学
人们可能会认为,长期以来人类不同的群体一直在与住在河对岸的、山那边的、或者偏远奇怪的国土上的其他群体之间进行着外表、产品、习俗和信仰等方面的比较。这些比较通常首先漠视群体间的共同点,而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群体间居住得越远,一方就认为对方越发不同或者不具备人的属性。贸易活动的频繁、交通手段的改善以及群体间的冲突,促使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更大范围内的其他人群以及上述活动对于他们生活的影响。尽管并不尽然,但这常常需要人们接受对方的人文精神,这使得群体间的比较既深刻又有趣味。既然我们都是人类,那么我们到底有着什么共同点和差异之处呢?又该如何解释他们之间的共同点,二者差异的原因何在呢?具有普遍存在性和当地根植性的视觉艺术,构成了探究跨文化比较问题的一个尤有成效的领域。
虽然群体间或者跨文化比较可能一直贯穿整个人类历史,但我们却常常对于这些比较所呈现的形式以及它们带来的影响知之甚少。然而,关于较近期的历史,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各种不同的资料来源的。在西方,我们知道,随着古希腊城邦国家的航海贸易、殖民地以及海伦引发的特洛伊战争,人们开始思考不同人群的差异和共同点。与旅行记者希罗多德的同时代的思想家普罗塔格拉(Protagoras)(公元前481-411)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他的比较性思考似乎导致产生了与那个时代有些不相符的所谓文化相对主义立场。普罗塔格拉提出了将自身的传统或文化看作是众多其他文化或传统中的普通一员的观点,他认为(由于许多本构性的原因)所有的文化或传统在其本土视角、社会生活组织以及文化表现的不同形式方面都同样具有独特性品质。
据认为,“现代”西方对于跨文化比较的兴趣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一研究兴趣的首要起因据说是关于西方古迹文化的重新发现。这些文化被认为相当独特足以引发比较性分析,学术界对于这些古代文化的研究,本可以提供关于自1500年以来进入欧洲人视野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的异质文化、艺术和工艺品的研究范式。
也许可以注意到,对于人类生活用品和文化产品的已知形式的视野在其它地域也有了重大拓展。7世纪和8世纪默罕默德的追随者们征服了阿拉伯半岛以北以西的广袤而文化多元的领地,13世纪蒙古可汗们将领土扩张到包括欧亚大陆的绝大部分,14世纪早期中国的郑和出使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以及非洲沿海岸,1438年以后在南美洲建立的印加王朝等等。进一步研究和比较性分析世界范围内不同人群积累和比较其他人群的包括艺术产品在内信息的不同方式,将有助于培育一个迷人而合时宜的研究。①
随着“航海大发现”以及之后发生的一切(贸易、传教士活动、殖民化),西方社会开始史无前例地大规模引入来自异域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逐渐在后来我们称之为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学术著作中留下了印记。虽然来自越来越大范围内的数据经常很肤浅、事实不够确凿并带有收据收集者的基督教视角的偏见,但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在他们的宗教、社会和政治组织分析中增加了跨文化比较的维度。
跨文化比较视角也偶尔应用于视觉艺术和建筑学之中。可以注意到,除了本书导言部分简要提及的德拉斯.卡萨斯等人之外,16世纪后半叶还出版了旨在提供“全球服装地图”的十几本关于服装时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