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多民族视野中的彝族诗学与中国文论
2014/11/6 21:06:22

多民族视野中的彝族诗学与中国文论
李祥林
摘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考察离不开多民族视角。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原汉语诗学固然自古发达且成就斐然,非汉族群的诗学成果也古已有之,而且各具特色和价值。其中,彝族诗学便是代表之一,是值得重视的中国本土资源。转换视角看历史,超越长踞中心却不免狭隘的传统中原诗学观,从非汉族群的“主位”立场出发去关注彝族以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诸多非汉族群的诗学资源(古代的和现代的),并且在族际比较的视野中展开对后者内涵的发掘和阐释,这对于我们以多元互动的文化理念深化整体意义上的中国文艺理论研究,完善整体意义上的中国诗学史、文论史书写,乃至进行当代意义上的“中华话语”的文论体系建构,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冠以“中国”之名的文学理论、文艺美学研究不能长久滞留在单一族群视域中,其历史的书写也理应在汉民族诗学与其他民族诗学的多元观照中免除缺失,走向完善。
关键词:文学史;诗学理论;彝族;中国
作者: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中国是56个民族共居的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考察离不开多民族视角。就文论及美学而言,从多民族视角研究中国历史上的非汉族群诗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时间维度讲,“彝族诗学与中国文论”这话题应包含古代和现代两个层面,但本文把着眼点仅仅放在彝族传统诗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对读上,其他问题留待以后或他人来说。之所以作此选择,一是古代诗学和现代诗学有较大的分野,就二者做比较研究是个很大的话题;二是彝族传统诗学与中国古代文论已是既定形态,加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迄今仍可谓是“显学”,论述起来对象容易把握且有现实意义;三是在传统与古代的范围中,以“中国”冠名的古代文论研究领域迄今对彝族传统诗学仍关注不够,其中有不少问题值得学术界反思。(1)不必讳言,在汉学主位的中原传统诗学或文论视域中,作为族别“他者”的非汉族群诗学长期被边缘化,人们对之的关注和研究有待加强。(2)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原汉语诗学固然自古发达且成就斐然,非汉族群的诗学成果也古已有之,而且各具特色和价值。其中,彝族诗学便是代表之一,是值得重视的中国本土资源。聚居中国西南部的彝族是有文字的民族,也是诗学智慧发达的民族。古往今来,这个民族不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而且留下了凝结思想成就的诸多文献典籍。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卖花人歌》即云:“彝家的故事能填满山谷,彝家的古经就象那瀑布,三天唱满一面坡,九天唱满一个湖。”种类多样的彝文古籍中不乏诗学方面的精彩论著,犹如举娄布佗在《诗歌写作谈》里所言:“从那古时起,彝地人世间,著书藏书多,诗文论著多。”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有《彝族诗文论》、《彝语诗律论》等。
《彝族诗文论》作者举奢哲是古代大毕摩、大作家,他知识渊博,著述宏富,著有《祭天大经书》、《祭龙大经书》、《做斋大经书》等系列经书,以及《黑娄阿菊的爱情与战争》、《侯塞与武佐》、《降妖捉怪》等文艺作品,被彝人世代敬奉,彝文古籍即云:“古时的人间,知识大无边。有知识的人,他来安天门。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天门他来开,地门他来管,有知识的人,宇宙他来管……先贤举奢哲,他来传知识。他是什么人,至尊的大师。”(3)根据彝族“盐仓”家谱记载,举奢哲生活的时代为清康熙三年(1664)往上推六十六代,大致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跟汉语诗学系统的《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诗品》作者钟嵘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