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建:论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
2014/12/26 10:59:16
论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李修建
自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以来,艺术学学科建设成为一个热点话题。虽然艺术学的独立地位及学科划分在体制上获得认肯,不过,一方面由于人类的艺术活动无比悠久,艺术涵盖领域甚广,研究对象庞大,并且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拓展而时有更新,另一方面艺术学与美学、文艺学以及心理学、考古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关联密切,甚或存在纠缠。凡此诸种,使得艺术学学科建设这一话题非常复杂,短时间内难有定论,只能在学科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丰富和完善。由于艺术学与诸多学科相关,所以跨学科研究是其学科建设中经常论及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图对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关系作一探讨。
由于艺术人类学是一新出的研究领域,所以本文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外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情况进行简要介绍,第二部分谈一下艺术人类学对艺术学研究和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借鉴意义。
一、艺术人类学研究概况
(一)国外艺术人类学研究概况
国外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在这一阶段,艺术人类学界的研究非常兴盛,出现了大量论著,并且集中于英国人类学家的研究。比如,英国学者皮特·里弗斯是第一位用进化论方法研究艺术和工艺的人。英国人类学之父泰勒,将艺术视为文化要素之一,在《原始文化》(1871)、《人类学》(1890)等著作中,有专章涉及艺术。领导了托雷斯海峡考察的英国人类学家哈登,是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新几内亚的装饰艺术》(1894)和《艺术的进化》(1895),后者有中译本[2]。此外,尚有英国学者亨利·巴尔弗的《装饰艺术的发展》(1893),亚玛·斯德普的《野蛮人装饰艺术的发展》(1890)。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埃利奥特·史密斯,他在《大象与民族学家》(1924)、《人类史》(1929)、《文化的传播》(1933)等著作中有大量篇幅涉及艺术。
除了人类学家的研究,一些艺术史家也接受了进化论的观点,对艺术展开研究。其中知名者,如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著有《艺术的起源——一个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探索》(1890)。德国艺术学家格罗塞,他的《艺术的起源》(1894)对国内的艺术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实他还有一篇文章非常值得关注,即1891年写的《人类学与美学》[3],在这篇文章中,他明确提出美学研究应该运用人类学的材料和方法,具有了学科的自觉意识,所以我们现在谈审美人类学,也把格罗塞作为开山人物。
在第一阶段,艺术人类学研究为何会如此兴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类学家和博物馆之间的密切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相当部分大中城市都建立了人类学博物馆,博物馆的负责人大都是人类学家,他们的藏品基本收集自殖民地,这些藏品里面,有大量的可以视之为艺术的东西。很自然地,这些藏品成为人类学家的研究对象。这一阶段,占据主流的人类学思潮是进化论和传播论,他们把艺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考察艺术的起源和传播问题。此时的艺术,以器物居多,尤其器物上的装饰,受到的研究最多。
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艺术人类学研究的衰落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单线进化论受到强烈质疑,另一方面是学院派人类学和博物馆人类学出现了断裂。1922年,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出版了《西太平洋航海者》,拉德克利夫-布朗出版了《安达曼岛人》,意味着新的研究范式的出现,即以田野考察为主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建立在经验和数据为依据的基础之上,相比拟构性的进化论和传播论,更具科学性。
由此,英国人类学家的关注领域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转向了对社会的共时研究。比如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