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祎: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与田野考察本土经验——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5/2/7 13:43:21

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与田野考察本土经验 
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北京舞蹈学院以及《民族艺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日至11月2日在京举行。会议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类学、艺术学、民俗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达一百五十余篇。整个会议围绕着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以及田野考察个案研究两个大的主题展开,内容十分丰富,学者们深入探讨了学科理论以及研究范式等的诸多问题,涉及到的个案研究包括传统造型艺术、表演艺术乃至舞蹈美学等方面,内容十分广泛。按照会议论文的具体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一,艺术人类学理论研究
艺术人类学是一门诞生自西方、兴盛于西方的人文学科,早在19世纪中晚期就有大量关注人类艺术生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著述。20世纪初期,艺术学等相关思想开始引入中国,如今已在中国学界不断发展壮大。艺术人类学又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采用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与艺术学、艺术史学、美学、考古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都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因此艺术人类学的理论研究探讨从来都是十分丰富且有趣的。
在这一部分的探讨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的李修建在《论艺术人类学与艺术学学科建设》一文中详细梳理了艺术人类学理论在西方国家的发展脉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其他相关学科的影响等。他将西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发展期,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衰落期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重新兴起期。他指出,自20世纪初期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从西方引入美学思想之后,宗白华、马采等人从德国日本将艺术学介绍进来,国内学者逐渐开始对艺术学相关研究有了一定的接触,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出现专门的艺术人类学方面的论文著述,直至本世纪初期相关研究骤然增多。李修建认为,学科研究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与近几年来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与研究有很密切关联,他指出,“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及语境研究视野,正好契合并满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需要”。李修建还着重介绍了艺术人类学对艺术理论以及艺术史学等学科的助益,阐释了艺术人类学在方法论方面对其他艺术学科的影响与启发。
目前,艺术人类学的许多经典理论仍然是以西方学者视角为主,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学科理论本土化的问题,南京农业大学季中扬在《艺术人类学本土化观念反思》一文中指出,中国当代艺术人类学研究者必须有兼容并蓄的气魄,足够开阔的学术视野,保持着比较的意识,参与国际前沿的学术争鸣与对话,进而实现基础理论与研究范式的创新,形成自己的学术面目,艺术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才能够扎下根来,真正实现本土化。西南大学邱正伦也题为《当代艺术人类学理论的自主性表达》的论文中提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了当代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的自主性话语的缺失,并对于建立学科理论的文化自主性做出了阐释。
此外,关于研究方法论或研究范式建设等方面也是近些年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艺术人类学主要采用人类学的经典研究方法,即田野考察法。上海音乐学院洛秦在《“近我经验”与“近我反思”——音乐人类学的城市田野工作的方法和意义》一文中,以城市音乐作为对象,着重论述了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研究方法,并且对“城市音乐田野”的研究类型与场域范畴做了详尽的划分与阐释。中央民族大学的王建民则以《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器”与“道”》为题提出了在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考察研究中,不仅要关注人们如何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