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2014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2/10 10:49:12

2014年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艺术》杂志社联合主办,北京舞蹈学院承办的主题为“文化自觉与艺术人类学研究”的“201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研讨会共收到150余篇参会论文。自2006年底成立以来,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几乎每年都会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都有最前沿的理论视域与观念被提出,本次会议也是如此,首先是城市艺术田野研究的兴起,探讨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民间文化的转型成为这次会议的一大焦点;其次是是对非遗保护中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不同阶段的个案探讨,第三是关于影响民族文化再生产与重构的各种力量的作用与角力,最后是关于艺术人类学理论与田野的梳理与建构,学者们立足自己专业在中国当前所处的全球化及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聚焦以上4个焦点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艺术人类学研究场域的拓展与转换——从乡间到都市
在往年的艺术人类学田野个案里,研究的场域较多的出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汉族农村。乡村是我国数千年来传统文化孕育的土壤,生活在在这里各种地方性的文化构成了传统农业文明主体,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大片农田变成工厂,大批村民搬入楼房变成市民。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文化的原有生存土壤随着农村的消失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是消失还是能够顺利转型扎根于城市民众土壤呢?成为当前非遗工作者及艺术人类学研究者急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此次会议中的城市艺术田野也聚焦于产生于城市中的一些艺术门类或者现象,例如对于景德镇陶瓷业,茶社剧种以及艺术区的研究,此类城市艺术田野有着一个自身研究的延续性,在全球化进程里,城市中的这些艺术或者技艺所面临的情况同样非常的急切的需要探讨。
在这次会议发言者中,有十余位研究者不约而同的将视角切入了城市艺术人类学范畴。来自河北大学的齐易以城中村——霸州市南头村的民间乐社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彻底转型的个案,探讨了农耕文明下产生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城市化背景下延续、发展和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日本爱知大学周星则通过对比中国20世纪40年代以来,三个时期秧歌舞、忠字舞、广场舞三种不同大众舞蹈的变迁过程,以从历史文献到现实田野纵向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大众舞蹈的所有形式在现代中国常难以超越为纯粹的艺术,大众舞蹈总是它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走向的脉动。这篇文章的研究视域从乡土到城市,从村头坎间、舞台再到广场的切换,也展示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迅猛的都市化进程为大众文化建设所提出的众多课题。鲁东大学王晓东则通过对胶东剪纸的田野考察,揭示随着都市化、现代化的迅速扩张,乡土剪纸走向消亡;且在经济利益和名誉利益的驱使下,商品化的剪纸专门生产适应各类需求的剪纸产品,从而趋于繁荣。由此揭示出剪纸作为“民俗生活用品”变得“有名无实”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适应新环境和新需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以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的田野为研究个案,来揭示全球化背景下,在传统手工业城市中,非遗传承人和传承者也出现国际化多样化趋势。她指出在人类知识世界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和互动将会是人类世界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首都师范大学史红从北京市现代舞种的产生与演变的角度出发,谈到北京现代舞种发展的舞蹈生态环境的外部“他律性因素”,即西方思潮与观念的迅速涌入及中国舞蹈世界化的需求等;内部“自律性因素”,即中国本土舞蹈相对封闭状态打破,和北京舞蹈群落“教育—演出”结构体系亟待完善的需要,揭示了“北京舞蹈群落”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